目前分類:瑞士點滴 (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胡格諾教徒 (Huguenot) -- 世紀的歐洲難民


上週CD轉來一封頗引人注意的電郵,標題為 瑞士鐘 - 一種生活態度,內容提及瑞士人均收入高,但勤勞節儉美德,仍是主流道德傳統,詳細內容請見連結http://blog.udn.com/joneshih/1493002


此文令我想起法國的胡格諾教派 (Huguenot),電郵內提到的生活態度就是典型的胡格諾教徒特色,格諾教派係對法國卡爾文教派的稱呼,卡爾文(Jean Calvin見圖)是法國神學家,推動宗教改革,故此教派即為法國新教,即基督教派,此派教徒對歐洲影響深遠,值得介紹其特殊歷史。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



十五世紀中期,印刷術傳到歐洲,聖經被譯成歐洲各國語文,1466年出版法文新約聖經,1523年出版德文聖經,開起了十六世紀歐洲新思潮。



以往僅教會有權對聖經作註解,現在知識份子可自行閱讀聖經,教會統一解釋權被打破,若知識份子對聖經解釋與天主教會立場不同時,彼此就產生思想衝突,前者另立門戶,一般稱為改革派”(Reformé),新思潮透過教育與活動,逐漸擴散到全法國各地。




改革派將天主教會結構簡化,鼓勵信徒直接與神打交道,不必透過代理人 神父來傳達,例如:自己閱讀聖經,彼此交換心得,教會工作人員以平等立場與信徒討論教義,改革派推動重新詮釋聖經,舊義新解,以反映時代變化。


漸漸地,此種人道意識與平等態度形成風潮,成為一種生活態度,可稱為中世紀的新生活運動,並自宗教領域延伸到政治領域,貴族與中產階級開始呼籲進行政治改革,消除政治不平等現象,分享權力,造成法國王室的權力危機感日增。


十六世紀初,在法國風起雲湧的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鄰國也同時出現,1520年德國神學家路德(Martin Luther)出版新教教義,1523年瑞士神學家斯文格立(Ulrich Zwingli)在蘇黎士公佈新教教會組織規章,此兩位改革派大將對聖經銓釋彼此亦因歧見,引發路線之爭。

中世紀末期,德國與瑞士境內眾多小國林立,權力分散,而法國係高度中央集權王室,政經發展領先鄰國,國力稱霸歐洲,但社會階級分明,因不平等現象引起的社會問題也很複雜,故法國宗教改革引發的政治騷動比德國與瑞士嚴重許多。




十六世紀法國宗教衝突



       根據文獻記載,1562年法國境內新教徒數目達兩百萬人,佔當時總人口(兩千萬)的十分之一,信徒分部在各地,但南部與西南部較集中,在職業方面,起初以自由業為主的中產階級對新教接受度最高,例如:手工業者(木匠、石匠)、商人、教師、醫生、法官等,隨後低階貴族與高階貴族相繼加入新教。1670年,法國北部新教徒數目約135 000, 南部多達660,000人。







新教徒成南北分部狀態

新教徒受到舊教徒排擠與歧視,雙方衝突不斷,1545


年,在法國南部Lubéron 發生四千名新教徒被集體殺害,次年,在北部Meaux十四名新教徒活活被燒死,為了全國和諧,1562年,法國王室頒佈St. Germain-en-Laye詔令,開放第二信仰,允許新教徒從事宗教活動,但部份狂熱新教徒獨並不領情,希望將新教推動成為全國唯一宗教,因此在三十六年之間,發生八次宗教戰爭 (1562 – 1598)


1572年一場血腥婚禮將宗教衝突推上最高潮,王室利用婚禮之便,密謀殺害參加婚宴的三千名新教貴族,此即為史上惡名昭彰的聖巴托洛米屠殺(Massacre de la Saint- Barthélemy),隨後一個月內,又有兩萬名新教徒在各省相繼被殺害。


 


  聖巴托洛米屠殺




十七世紀法國宗教迫害



十六世紀中期,帶有歧視性的胡格諾派(Huguenot)字眼開始出現,據後世推測,可能與新教崇拜中世紀卡貝(Capet)王朝國王Hugo有關,然後此字Hugo與德文字Eidgenosse (同志)後半字nosse相接,意為“Hugo同路人”。


                                                                                                                                                               Hugenot徽章


 


1589年,新教徒出身的亨利四世即位為王,宗教衝突得到緩解,1598年,王室頒佈南特詔令(Edit de Nantes),容忍新教,並有限度開放教徒活動。



1610年,亨利四世被暗殺,路易十三登基,1624年延攬對新教具敵意的Richelieu主教出任宰相,他主張對新教徒採取消滅手段,於是一連串迫害手段紛紛出籠,恩威並施,除了以利誘惑新教徒重返舊教外,也對新教徒不斷打擊,火刑侍候、勞動改造(苦役)、當眾羞辱、抹黑誣告、威脅恐嚇、集中監控、職業限制、禁任公職、禁止出國、切斷國外通信、綁架子女、沒收財產等。



火刑



1681年起箝制更緊,路易十四除了成立鐵騎隊(Dragonade)專門執行迫害任務,以致監獄人滿為患,1685年,更頒佈封丹白露詔令(Edit de Fontainebleau),廢除容忍新教的南特詔令。




 
新教徒大逃亡


法國是當時歐洲唯一禁止新教徒移民國外的國家,但自1545年起,即有法國新教徒為逃避迫害,冒生命危險,秘密移居鄰近非天主教國家,改革派宗師卡爾文早於1534年逃離法國。



1686年春天起,更出現集體流亡潮,十六萬新教徒,在教會領導下,集體揮別家園,以不同規模逃往國外,有時步行隊伍前後綿延達一百公里。難民身份眾多,包括知識份子、手工藝者、製造業者、商人、銀行家、貴族、農民、軍官、士兵等,有錢的新教徒甚至已先將資金匯到國外。



法國北部、東部與南部新教徒常選陸路,分別逃往荷蘭、瑞士與德國,西部新教徒則渡海抵達歐洲北部港口。因擔心在邊界被捕,或糧食不夠,很多難民經歷逃亡折磨,抵達目的地後,立刻倒地不起,魂歸西天。


十八世紀中期,法國北部新教徒已全消失,南部僅少量新教徒,大部份均散居在農村地區。(待續) (立婷)






難民之一





難民之二


 


本文圖片取自網路,文章取材自 Die Hugenotten:Geschichte, Glaube und Wirkung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生與死法律戰


 


        最近德國明星週刊 (Stern)刊載一件老人死亡案例,令人注目,我將內容介紹如下:


    2002年時,一位婦女(Erika, 七十一歲)昏迷跌倒,被家人送醫急救,醫生診斷結果為嚴重腦溢血(第五級),經五次開刀後,送進護理機構照顧。當時該老婦老公Karl(七十七歲)、女兒Elke(五十歲,見左圖)與兒子Peter常去探病,女兒第一次去探病時,護理人員將病患安置在輪椅內,推到病房走廊等待訪客,病人頭部斜靠在頸部輔助器上,雙眼張開,但目光無任何反應,醫生說是 清醒式昏迷,大腦失去功能,沒有任何知覺。


     病患完全依靠醫療機器生存,人工灌食管經過腹部切開的缺口,將水分與營養液輸入,透過氣管切開將痰抽出。每天病房播放收音機與古典音樂,據說,音樂與說話聲音有助於清醒式昏迷病患早日恢復知覺。


               病患生前時,曾提及,將來病危時,不願進行人工急救,延長生命,女兒Elke希望依照母親遺願,放棄醫療,使失去生命意義的母親及早結束生命,但老父Karl不同意,因倆老生前感情彌篤,而且每日去探望老伴,已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兒子Peter雖同意女兒意見,但不忍與孤寂老父公開唱反調。


   三年後,老父Karl因癌症住院開刀,手術後遷到老伴住的護理機構,夫妻相距很近,但老父已極衰弱,無法去看老伴,數月後就過世了。


女兒翻閱老父病歷時,在 病人意願一欄內,意外發現老父早已選擇:拒絕人工灌食與人工呼吸。此時兒女兩人均認為,也應讓老母以自然方式過世,勿再透過人工方式延長生命,主治醫師同意此事,表示以醫學觀點判斷,病患已無恢復知覺希望,但卻遭護理機構主管拒絕,理由是會引發醫療糾紛,要負担刑事責任。但事實上,真正原因可能是,怕下金蛋的母雞跑掉,因病患愈依賴人工救護,費用就愈高,護理機構收入就源源不斷,若同意病患死亡,護理機構就損失可觀財源。



   女兒Elke向一位熟悉死亡法律的律師請教,該律師提及,病患本身曾表達過不接受人工救護,此外還要有看護委託書,才能進行準備。此時,女兒忽然收到醫師通知,因病患長年臥床,肌肉骨頭均萎縮無力,護理人員替她翻身時,竟引起手臂骨折,肌肉腐爛,需要截肢,當時,女兒有事遠行,護理人員說服兒子Peter,老母需要照顧,無法任其自然過世,兒子被迫簽下手術同意書。


   女兒返國後,不滿此事,裁撤護理員,自己照顧老母,並寫下律師委託書,律師邀醫生、家屬、護理機構主管共商解決方案,開始法律拉鋸戰。律師請主治醫師下令,讓病患自然死亡,醫師不回應,律師只好已被委託人身份,親自干預人工灌食,此時醫師發傳真信給護理機構,提醒要尊重病患意願,遭到護理機構主管拒絕,此主管並發動所有護理員聯合拒絕 讓病患餓死行為,護理主管建議病患家屬,自己親自動手結束病患生命,並另約好時間進行此事。


2007年十二月,病患在護理機構昏迷六年後,兒女倆人依約赴看護機構,準備拔除人工灌食管時,護理機構律師出面阻撓,女兒Elke與自己律師透過電話磋商後,決定與兒子Peter兩人立刻自行剪斷管子,兩名護理員與三名警察先後出現,病患被送進一家診所,人工灌食管重新被裝上,兒女倆人被送到警察局接受審問。病患由警察監護,兒女在律師陪同下,才能探視老母,兩週後,病患過世了。


警局控訴女兒Elke 、兒子Peter與律師三人,聯邦檢察法官認為,女兒試圖置老母於死地,但不構成殺人罪,目前本案正在調查中。


老母過世後,這場生與死拉鋸戰讓兒子Peter難以承受,患上精神疾病,簽同意書、老母截肢與肌肉腐爛味道三事陰影在他腦海中,縈迴不斷,揮之不去,最後割腕自殺。


此文令我想起婆婆的案例,她也是清醒式昏迷,醫師向家屬說明,病人已無恢復希望,徵得家屬同意後,撤除所有人工裝置,一週後即過世。


        聽說歐洲僅荷蘭與瑞士法律同意安樂死,其他歐洲國家明文禁止此灰色地帶,但均強調要遵照病患意願,人道觀點、金錢利益與法律規定似乎有衝突,看來人不僅 生不由己,死也不由己! (立婷)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屈原、岳飛與卡內基


 


        為了小孩子的事,我常需和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有時感覺,雖有溝通,但問題仍未解決。經歷愈多,疑惑也愈多,我不知是否因東西思考方式不同,或是做人與做事方法差異所致,於是自己開始注意做人與做事間的關係,思考如何兼顧兩者,漸漸發現,若想兼顧人與事双原則,要靠學習,才能將分寸捏拿得當,我舉屈原與岳飛為例說明自己想法。


先從屈原談起,時代背景如下,戰國七雄中,僅秦、楚與齊三國較強,楚國屈原主張外交連齊抗秦,內政實施改革,限制貴族權力,發展經濟,增強國力,但受到昏庸的楚懷王與貴族親信聯手反制,屈原眼睜睜看著祖國被秦滅,只好寄情於文學創作,六十二歲時,憂鬱投江而死。


   岳飛年輕時,女真族 (住在松花江與西伯利亞)金兵攻下北宋京城開封,俘虜徽、欽二帝、皇室、官吏與平民三千人北去,史稱靖康之難,北宋滅亡。宋康王(欽宗之弟)南逃,定都臨安(杭州),是為南宋,岳飛家鄉河南湯陰(安陽)亦淪陷, 因家破國亡,文武全才的岳飛參軍北伐,收復大片失地後,向宋高宗提及老皇帝南返後,皇室繼承人問題,引起宋康王猜忌,擔心王位不保,岳飛三十九歲時,被皇帝與秦檜聯手害死,最後南宋亦被元滅亡。


 


   屈原為政治人才,岳飛為軍事人才,均是當時的社會菁英,他們只想到做事,未想到做人,當然也未聽過卡內基的人際溝通理論。這兩位悲劇性歷史人物,有共同的特色:自己站在時代的前端,同時代的人均落在時代後端,雙方價值觀差距太大,難以溝通,造成個人與國家雙輸結果。


 


假設時光倒流,屈原與岳飛均上過卡內基人際溝通課,或認識憂鬱症,或對做人下點功夫,是否能避免一死呢?我的推論是,兩人可能逃過死劫,但可能就不成為歷史人物了,何以如此?


 


四類型作風


 


 根據我觀察,做人與做事是處在兩個極端,不易調和,兩個極端中間,又有不同混合情況,以中國傳統觀念為標準,大致分為四種情況:


 


人                                     事


I.              II.         III.         IV.


做人滑頭   做人精明     做人體貼     做人正直


做事敷衍   做事有限     做事靈活     做事努力  


 

                                               

第四型人忙於做事,針對事情,全力去尋找解決方法,對人則直話直說,是黑臉腳色,卻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推手,也可能是政治異議份子。第三型人尋找解決方案時,順便會考慮到是否適合對方需要。第二型人先考慮是否值得替對方傷腦筋,先看人選,再做事。第一型人忙於做人,常針對人,思考如何八面玲瓏,解決問題不是重點,只要氣氛好,大家高興,是白臉腳色,但卻是腐敗與退化的象徵。


 


再來看溝通大師卡內基人際關係九原則,括弧內文字是我自己的印象:          





1. 不批評、不抱怨、不責備   (偏重做人,不談事)


2. 真誠讚賞與感謝   (兼顧人與事)


3. 精確觀察力與判斷力,從對方利益考量  (偏重做事)


4. 真誠關心他人,並付諸行動  (偏重做事)


5. 經常微笑  (偏重做人)


6. 記得他人名字  (偏重做人)


7. 鼓勵他人多談自己的事  (偏重做人)


8. 談論他人感興趣的話題  (偏重做人)


9. 衷心讓人覺得他很重要  (人與事兼顧)


 


看來若要符合西式溝通九原則,也要屬混合型,即上圖第二型與第三型,即使此兩型人才做事能力不如第四型,也無法提出有效解決問題方法,但此型沒有明顯優點,也沒有明顯缺點,符合圓融標準,大部分人做法,均屬此兩型。


 


依我看來,屈原與岳飛是第四型個性,站在時代前端,全心全意思考亂世解救之道,若兩人還要考慮人際溝通問題,如何讓在落在時代後端國人接受自己想法,一定會分心,影響做事效率。屈原的改革方案可能不周延,楚國國力不會增加。此外,若屈原家人注意到,屈原有憂鬱症,可能有自殺傾向,屈原就當不成歷史人物了。




<

至於岳飛,若還要考慮,如何讓皇帝安心,表明自己身為武將,遵守軍隊中立化原則,只負責收復失土還我河山,不涉及王位之爭,就可能打敗仗,不成歷史人物了。 此外,自清朝以來,傳說岳飛臨行參軍前,岳母在兒背刺上 盡忠報國四字時,岳母可能沒想到, 盡忠容易做到,靠兒子單方面忠心即可, 報國難度就高多了,涉及皇帝的配合,運氣不好,就會送命。        


               


屈原與岳飛兩人留名青史,正因他們第四型作風,積極面對困難,從未瞻前顧後,以致幾乎改寫歷史,最後結局與付出的努力成強烈對比。


 


所以我感覺到,兼顧人與事,與人磨擦較少,日子過得舒服些,但若要解決問題,一定要增加第四型作風,若只是進行公關,則將目標設在第一型的大家開心即可。不知各位童鞋看法如何? (立婷)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溫習的樂趣


 


    成人進修教育是有趣的休閒活動,上課兼具教育與娛樂性質,既有充實感,思想交流,又有休閒趣味,包括:人際互動、生活調劑,尤其是時間與金錢,可自行合理分配,我認為,上課比逛街與旅遊更有趣,逛街時,常會為不實用的東西破財,旅遊又有安排住宿的煩惱。以前我為了學德文去上課,現在上德文課成為我最喜愛的休閒活動。


 


   我們德文課除了文法練習外,老師也要求學生做專題報告,可選擇與自己國家相關題材,我選擇介紹台灣,因大陸知名度遠高於台灣,為了說明台灣歷史與地理,我順便介紹中國現代史,提及鴉片戰爭以來的變遷。


 


  為了尋找相關史料,我參考維基網路百科全書,雖然中學時代的歷史教科書已有介紹紛擾的中國近代史,但書中敘述政治衝突的文字遠超過背景說明,尤其是從辛亥革命到國共內戰此段時間內,讓國共兩黨、蔣毛兩人心煩的各種大小衝突,也讓我心煩,我經常分不清事件與年代,見樹不見林,迷失在衝突細節中,疏忽對大方向的觀察。


 


在仔細研究自辛亥革命、聯俄容共到國共內戰的轉變時,我將中文版與德文版互相對照,很驚訝地發現,兩者內容竟有差異,中文版說明與歷史教科書類似,也介紹各衝突事件,但比教科書簡化些,德文版則更精簡,僅提及重要大事,但增加說明文字,使讀者更易明白某事件的前因與後果,後者尤其重要,政治事件在歷史洪流中的角色與影響涉及政治立場,觀察角度不同,則詮釋內容互異。我看了德文版說明,寫完報告後,終於釐清心中疑點,更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


 


拜網路時代,資訊普及之賜,像我這樣的小人物,不必花錢費力出國,就有機會比較不同語言版本史料的差異,人人都可當研究員,這在以往是難以想像的事。


 


溫故而知新,人盡皆知,沒有考試的壓力時,溫習成了有趣的休閒活動,現在我腦袋裡還經常想到換角色的遊戲,將民國時代三大人物孫中山、蔣介石或毛澤東換人做,我該如何處理民國時期的紛擾,孫中山武力革命的後遺症,就是中國內戰與分裂,如果我是孫中山,可能支持梁啟超等清末改革派。


 


我常覺得好奇,二十世紀初流行的共產主義,在西歐各國未引起類似中國的激烈國共內戰與分裂,以及後來中共的慘烈鬥爭,何以在中國引起如此破壞性的結果?不知各位童鞋想法如何?


 


附上幾張我在德文課照片,與大家分享,照片中本人長像抱歉與黃臉婆模樣,請各位多包涵。(立婷)





            此為我上德文課的語言學校


 



德文課學生





                                                 師生合影




            左為立婷,右為德文老師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參差不齊的美感 ─ 瑞士審美觀


 


瑞士風景舉世聞名,原因首在於自然景觀,其次是良好的人文保護,觀光客源源不斷,於是美景就成生財工具。自然景觀是天生的,難以改變,在人文保護方面,則與人的審美觀密切相關。


瑞士全境均在阿爾卑斯山上,高聳的樹與茂密的林到處可見,景觀單調,沒有變化,所以瑞士國土管理部門將農地納入山地景觀,利用農民靠山吃山,開採山地,給單調的森林景觀添加變化。


農民的農舍、麥田與牧地在起伏不平山坡上,與森林比鄰而居,只要有農民的山坡上,就形成山坡藝術,深綠色的森林、淺綠色的草地及黃色的麥田互相交錯,形成一種藝術美感,我將其稱為 參差不齊的美感,這種美感在瑞士人日常生活中,到處可見,從山坡藝術延伸到庭園設計、室內擺飾與人的行為,甚至生財工具。


我拍了數張住家附近景觀照片,各位童鞋可自己觀察一下:



  綠色森林、棕色農舍、淺色草地




不同穀物的外觀與成熟時間亦不同,利用此特色,使山坡景觀具有視覺變幻效果



住家附近綠地,供兒童活動,紅地磚與綠草皮成對比


 



   小綠地的兩個鞦韆高度不同,背後高聳松樹與低淺草地形成參差不齊之美


 


 



繁忙街道旁的綠地


 



 人行道旁綠地內,矮小灌木、園藝石頭、細長植物互相搭配



 此為超市內待售的室內擺飾,植物與雕像合併,綠意與趣味兼顧,將藝術變成生財工具


 


 



小學六年級的兒子(左起第一人,穿紅襪者)班上足球隊陣容堅強,上週小鎮舉辦年度足球賽,他們班隊獲得小六男生組冠軍,全隊合影時,有人站著,有人蹲著,有人躺著,這也是 參差不齊之美


 




 小型灌木常與大小不同的園藝石頭搭配


 


   歐洲德語地區審美感使我聯想到日本的 禪式庭園,講究富有變化的園藝,大家可比較一下這兩張日式庭園:



 


 



我注意到日本庭園喜歡加入水元素,植物與水互相調和,產生柔和美感。看來,參差不齊,講究變化的美感,似乎是東西方相同之處。(立婷)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夏日逍遙


                            

我住在蘇黎世北郊小鎮,鎮上小學生暑假活動手冊名稱即為”夏日消遙”,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有創意,值得一提。


                    

此地每年中小學有五週暑假,通常自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此時為一般家庭渡假旺季,全家出遊一至兩、三週,其餘時間由小孩子自行安排活動。


                

最近幾年經濟不景氣,大家荷包緊縮,但渡假已成每年例行活動,於是窮則變,變則通,自六年前開始,附近五個小鎮聯合起來,利用地方資源,舉辦地方性的兒童暑假活動,媽媽志工們先成立民間社團--- ”夏日逍遙協會”---,負責安排活動,然後分工合作,與附近地方機構聯繫,洽詢安排兼具教育與休閒性質活動,低成本又高品質的渡假活動就此出爐,甚至可與自家假期時間錯開,以達到互補效果。


                

例如:麵包店提供麵包烘培簡易課程,比薩餅店提供比薩製作,乳酪場介紹乳酪製作過程,派出所表演如何調教警犬,直升機救災隊說明直升機功能,汙水處理廠介紹如何運作,養蜂場介紹蜜蜂生活,森林管理機構介紹森林的環保角色,自行車店教小孩子如何清潔自己的單車,游泳池舉辦泳技分級檢定測驗,瑜珈課介紹兒童瑜珈,郵局開放參觀郵件處理中心,可口可樂公司介紹飲料製作,馬戲團介紹小丑與魔術,室內運動館介紹高空彈跳與攀爬繩索…等。


                

此手冊包含題材廣泛,項目極為豐富,烹飪、繪畫、手工藝、體育、動物、植物、科技等與生活相關項目均包括在內,極為豐富,今年已達六十一項活動,小冊並附上改進建議一欄,請參加者踴躍提出改進意見。


                

在安排方面,也頗具效率,組織能力一流,與政府機構的效率不彰成對比,參加者費用、人數、年齡、梯次、領隊、集合與活動地點、服裝設備均有說明,一切精簡扼要,並附一張總覽表,僅列出日期與活動,以便各位家長一目了然,避免被一大堆數字弄糊塗,看得頭昏眼花。 附上幾張小冊照片,供大家瞧瞧。 (立婷)


 


    小冊封面


           


 


                                               室內飛行


                     


                                                          自製比薩餅


 


 


                               樂器演奏


 


     項目概覽表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