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好文共賞 (5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司馬相如是西漢時期很重要的一位作家,他和卓文君的愛情故事,其令人津津樂道。


 


不過,據說當他在長安,被封為中郎將的時候,由於自己覺得身份不凡,曾經興起休妻的念頭。


 


 有一天,他派人送給卓文君一封信,信上寫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萬」 十三個大字,並要卓文君立刻回信。


 


卓文君看了信,知道丈夫有意為難自己,十分傷心。


 


想著自己如此深愛對方,對方竟然忘了昔日月夜琴挑的美麗往事,就提筆寫道:


 


別之後


 


地懸念


 


只說是三四


 


又誰知五六


 


弦琴無心彈


 


行書無可傳


 


連環從中折斷


 


里長亭望眼欲穿


 


思想


 


繫念


 


般無奈把郎怨


 


語說不盡


 


無聊賴依欄


 


登高看孤雁


 


月中秋月不圓


 


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


 


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


 


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


 


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


 


急匆匆月桃花隨水轉


 


飄零零月風箏線幾斷


 


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司馬相如收信心驚歎不已,夫人的才思敏捷和對自己的一往情深,都使他心弦受到很大的震撼,於是很快地打消了休妻的念頭。  


                                           


願意留下來跟你爭吵的人, 才是真正愛你的人 !


 


一份關心,不需要長篇大論,短短的一句,也可以很溫暖。


 


一個知已,不需要每日見面,心和心的維繫,也可以很長久。


 


淡淡的表達,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美"


 


世界上沒有陌生人,只有還沒認識的朋友,


 


把這份情永遠傳下去,讓這個社會更加溫暖~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正直人生  文:陳長文


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答案是正直

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答案很簡單:正直。法國大哲學家蒙田曾說:「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正正派派作好一個人;最艱難的學識莫過於懂得自自然然過好這一生。」

在談這個觀念之前,首先,容我鄭重地代表我們這一個世代,向各位致歉。為什麼要致歉呢?容我流俗地以總統女婿趙建銘為例,其實,趙建銘犯的錯並不是特例,它反應社會各個層面價值偏差的總集,趙建銘,也不過就是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為什麼會表現出令人無法想像的巨大貪念呢?我相信,他也曾經是一張白紙,而這張白紙不是一天之內就變黑的,轉污的過程,是一連串、長時間的負面養成歷程。

首先,他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他的父母親並沒有善盡教導之責,但更令人感到沮喪的是,趙建銘出身於一個知識菁英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當過學校校長。但這位「一校之長」卻和他的兒子一起捲涉進不堪聞問的貪瀆風暴中。這位校長,透過負面的身體實踐,等於自幼即灌輸他的子女,以財富為唯一導向,而棄是非判斷於不顧的錯誤的人生態度。而更令人寒心的是,這樣的「教育」工作者,竟然曾是一位校長。它諷刺地示範了多麼巨大的荒謬。
 
其次,我們的學校教育也是有問題的。醫學院畢業的趙建銘,以結果論,在求學的過程中,已可被歸類為「佼佼者」。但這位佼佼者的學業表現與人格表現,卻可以完全地割裂開來、對立開來。我們的教育體系,顯然只重視「專業的培養」,卻輕忽「人格的培養」,才會出現這種專業與人格割裂的矛盾現象。

其三,我們的社會教育也出了問題,趙建銘因為成為總統女婿,接近了權力核心。立心已偏的他,加倍地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當他身邊的人,並沒有表現出與他不同的行為模式,甚至選擇與他同流合污的時候,他更加沒有機會去檢驗自己行為的偏失。

在媒體揭露的許多事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共犯體的成形,其中牽涉了官員、企業主、醫界人士、律師等等,許許多多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這點點滴滴都已顯示趙建銘之非,已非其一人之非,而是環繞在他身邊所謂的「上流階層」、「權力核心」的集體墮落。社會中堅沒能捍衛社會價值我只能說「慚愧!」

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處在和趙建銘相同的價值環境之中。沒有誠信的總統、接受不當利益的官員、以金錢疏通公務員的商人、對貪腐防杜消極失職的司法機關、以清流自居卻對貪腐噤聲不敢言的意見領袖...。

在這巨大的負面氛圍下,要維持「正直」的本心,可以想見,在思想與內心層次,各位要面對多大的挑戰。

而這就是我認為我們這一世代,要向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朋友道歉的緣故。我們這群自詡為「社會中堅」的群體,並沒有好好地捍衛正義與正直的社會價值,讓我們的下一代,必須面對極大的誤導。就這一點來說,我只能說:慚愧!慚愧!慚愧!

但另一方面,我要說的是,我們這一世代,也並不全都做了負面示範,還是有許多人,在他能力所及的人生範圍內,盡其本心地經營屬於他的正直人生。仍有不懼立委權威的海關官員、基層員警,忠於職務、堅守崗位;仍有一群新聞工作者,敢於對抗權威,揭發不法;仍有一群大學教授,走出了校園的象牙塔,持續不輟地為挽回社會良知發聲;仍有一群司法人員,敢於向媚諂權力者的風氣,嗆言怒語;仍有心繫弱勢,集資集力為社會付出的企業人士...。
 
換言之,這社會即便有負面的逆流在毀傷社會的正直善念,但正面的力量卻從不曾消退。套句李遠哲先生的名言:「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雖然這句話現在顯得有點諷刺)。事實上,這個社會向上與向下的力量總是不斷地拉扯著,像是一場拔河賽,向那一方擁靠,就看那一方的力量比較大。

換言之,不管是對各位,或者是我們這一個世代來說,要成為什麼樣的力量,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選擇是操諸自己的。所差別者在於,我們這一世代,選擇了那一個陣營,多已既定。但各位年輕朋友卻還沒有做出選擇,或者精確地說,還來得及告訴自己、提醒自己,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這「開始」的第一步,是無比重要的,因為,當你選擇正直的第一步,下一步的正直路就容易多了,但若大家選擇的是不正直的第一步,就很容易像趙建銘一樣,一步一步地錯下去,難以回頭。

不後悔的人生 關心無助靈魂

最近,我收到了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先生寫的「不後悔的人生」。這篇文章引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裡的情節。故事主角伊凡.伊列區直到「死前」,都可以算作「非常成功」,至少是那種他「自以為是」的成功!他做到令人欽羨的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聖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聰明伶俐,善於討好長官,立志要在官場裡出人頭地。出身貧苦的他,平步青雲、財富迅速累積、好不威風得意。
 
然而,這個「成功」的故事,卻急轉而下,有一次當他在掛窗簾的時候,竟從梯子跌下,從此臥病不起。臥病後,他才開始發現,正如他以往一般從沒有關心過別人一樣,身邊沒有一個人真正的關心他。他的醫生毫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的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的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他的同事知道他遭難後只想打探他遺下的空缺會讓誰升上,像禿鷹一般貪婪地等待著從他的不幸中得到好處。而以前的他也是一模一樣的禿鷹。
 
不甘於平凡的他,一生都在追求財富、名利以及與眾不同。但直到將死,他才發現,他從沒有得到過一件與人不同的東西,從沒留下會讓人銘記在心的功勳,他一生的官運亨通、功成名就,都是只不過是「庸俗至極」的集合。他很想從頭來過。但上天已不再給他第二次機會!大家會不會擔心自己成為第二個、第三個伊凡.伊列區呢?當臨到了和伊凡.伊列區同樣的最後人生,我們是否能泰然地告訴自己,我對自己的人生無愧?我曾運用我所擁有的力量,造福過自己所處的社會、關心過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體諒過世界各個角落受苦受難的無助靈魂?

遇到人生十字路口 我們知道正確的路
 
其實伊凡.伊列區的故事,也警示大家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慎始」。在電影《女人香》中,奧斯卡影帝艾爾帕西諾飾演一位目盲的退伍軍官,他在片中慷慨地說道:「人生,會遇到無數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我們都知道那條路是正確的,但我們從不選它,因為我們知道,正確的路有多難走。」
 
用這句話來檢視伊凡.伊列區的人生,我相信,每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內心其實都知道那一條路是正確的,只是他一再給自己藉口,放任自己選擇那條容易但不正確的路,於是愈走愈錯、愈走愈遠。這樣的情形,也一樣可以用來檢驗前面所提的趙建銘的例子。當面對不正當的利益誘惑,第一次他選擇臣服在利益之下而去扭曲應有的正直堅持,第二次、第三次...漸漸地他就愈走愈遠,也錯的愈來愈離譜。
 
而各位雖然程度不同的,其實也已走過好些個十字路口,也該自問的是,在自己成長與學習階段,走到了各個十字路口之前,各位做了什麼樣的選擇?趙建銘的例子,又帶給大家什麼警愓呢?心態尤其是重要的,一旦各位在心態的十字路上錯了這一步,之後的人生路就很難期待了。漸漸地就會讓自己在每一個十字路口畏難擇易、去正取邪,惶惑地虛擲人生,終至不返。對於這最基礎的價值建立,尤其要戒慎恐懼。例如,當各位出社會工作時,如果服務的公司要求自己作假帳,就代表那間公司根本不值得為他工作。雖然當下作出抗拒,會遭到很多的壓力與困難,但那些困難與壓力,將會引導你找到正當的人生方向、正當的工作。

紅十字之父獻大愛 身影永留世人心中



接著,我想拿另一個人的例子與伊凡.伊列區作比較,那就是紅十字之父,亨利.杜南先生,這位瑞士銀行家,當他路經蘇法利諾戰場,看到路上哀嚎垂死的士兵,他選擇留下來救傷援苦,這還不夠,他覺得自己一個人能力單薄,遂開始奔走四方,呼籲成立中立的救援組織,而為了獻身於這樣的大愛,他的銀行事業從此一蹶不振,從此落魄潦倒。可是,也因為他的努力卻使得至今傳承逾百年、濟扶無數苦難靈魂的紅十字會,就此誕生。
 
亨利.杜南剛好和伊凡.伊列區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當臨到人生的盡頭時,表面上功成名就的伊凡.伊列區,實際上一無所有;表面上一無所有的亨利.杜南,他的身影卻永遠永遠地留在世人的心中。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伊凡.伊列區,也都可以是亨利.杜南。我們選擇當誰呢?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觀,我們的人生才可以無悔呢?我很希望各位同學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最後,對於這封信,我抱著很深很深的期待。經常在報紙論壇投書的我,其實心中也有很大的挫折、很深的虧欠。相對於像白紙一般的你們,許多現在正掌握著權力,擔當社會中堅的上一代,是應該要感到羞愧的。特別是政治人物他們一直在做著許多令人痛心、不可思議的負面示範,扭曲了人性、扭曲了正直。經常對這些掌權者針砭疾呼的我,突然間非常的感慨,我想,他們的性格已經固化了吧,這許多的呼籲,都只能是狗吠火車。

與其期待這些固化的人改變,也許更該期待還處在液化階段的各位,謹慎地抉擇人生、對待人生吧,這是我寫這封信的心情。孔子曾說:「德不孤,必有鄰」,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所見過真正成功的人士,他們最大的資產就是正直的性格,因為正直,所以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我最後要再重覆一遍,當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切成功的源頭。能接受挫折的洗禮,才能真正地贏得人生!


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 陳長文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出人意料,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沙哈爾。他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甚至從漢堡裡總結出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本沙哈爾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
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


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即"忙碌奔波型"
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即"虛無主義型"
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


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傢具。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
"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則注意事項: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選擇對你有意義並能讓你快樂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
3.學會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自己,能做些什麼讓自己感覺好一點。
5.簡化生活,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煉。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增進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9小時的睡眠會使你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更開心。
8.慷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也沒有太多時間,但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
"給予""接受"是事情的兩個方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
10.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並始終保持感恩之心。


Shawn Achor, Part 1: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otential-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8DngXKtvEQ&feature=related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商業周刊 文孆穎














屏東赤貧囝仔,「麵包界奧林匹亞」大賽優勝得主吳寶春,想到媽媽,就勇敢往前衝; 

一個鄉下窮孩子,17歲即離家做學徒,當上師傅時,傳統做麵包方式卻又因時代變化而被淘汰。他如何突破困境和眼界,摘下世界大賽的光榮桂冠?

四月初,三個台灣麵包師傅──曹志雄、吳寶春和文世成,在素有麵包界奧林匹亞的「樂斯福盃麵包大賽(Coupe Louise Lesaffre)」奪下世界銀牌,站在中間個子最小的吳寶春,還拿下歐式麵包的個人優勝,將角逐二年的世界個人賽冠軍。

如果你問這位身高 一百六十公分 出頭的麵包師傅:這場比賽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麼?他會告訴你,是他到法國的頭一晚,遇見了人生的第一場雪。二十多年的奮鬥血汗,彷彿結晶成一場雪花,在巴黎北部的小鎮輕輕落下。



「這是我用自己努力爭取到的一場雪!用二十幾年爭取來的……。」吳寶春不停的拍照,嘴裡念著:「好美!好美!」還興奮的打電話回台灣告訴孩子:「爸爸看到雪了!」這場雪,他等很久了。

吳寶春是屏東縣內埔鄉龍泉村的鄉下孩子,至今,村子對外的幹道仍是條蜿蜒的產業道路,兩層樓的老屋前,抬頭就能看到大武山。

吳寶春的父親,原有很多田產,但結婚沒多久,就把家裡十幾甲田地全輸光,苦日子就此開始。他記憶中的第一個家,是竹編糊泥巴的屋子,茅草做的屋頂,一下雨就會漏水,颱風要來還得爬上去壓石頭,不然又會被吹走。

吳寶春十二歲時父親過世,寡母隻身扶養八個孩子,到處打零工。個子瘦小的媽媽幫忙採鳳梨,每次都很賣力的背了十多顆鳳梨走幾百公尺的路。除了採鳳梨,也幫人家採甘蔗、種稻、晚上有流水席她也去幫忙端菜,後來為了翻新茅草屋,又扛下三十多萬元的債務,但從來沒喊過一聲苦。

因為窮,沒東西吃,哥哥帶著吳寶春去抓過境的伯勞鳥加菜,好不容易抓到一隻,沒想到鳥的尖喙啄得他的手鮮血直流,他忍不住手一鬆,鳥飛走了。隨即,哥哥一巴掌打得他趴在地上:「你讓晚餐飛走了!」

帶五十塊錢離家北上當學徒,落腳在四人住的 六坪 「鬼屋」通鋪

家裡也沒錢讓孩子繼續念書,哥哥們陸續到外地當學徒,吳寶春也在十七歲時離開故鄉,到台北當學徒,出發前,他最遠只到過屏東市。

媽媽為他買了一張最便宜的慢車票,身上帶著五十塊錢、一小包換洗衣服,吳寶春終於來到台北火車站,繁華的都市在眼前展開。



「霓虹燈一直閃,好漂亮!」他驚嘆,全是以前沒看過的新奇事物。

第一個落腳處是木柵菜市場後面的麵包店。剛到沒多久,師傅要他去買香菸,才發現這孩子身上只有五十塊錢,買五個麵包就沒了,怎能撐到發薪日,因此借了他一百塊錢,靠這一百塊錢,他度過了第一個月。

雖然老闆供吃供住,但居住環境相當惡劣,吳寶春笑說自己住的是「鬼屋」,樓下是牛肉麵店,從一旁陰暗的樓梯上去,約 六坪 大小的通鋪擠了四個人,昏暗、潮濕、油煙、爬滿壁癌的牆壁會反潮,睡到半夜還有蟑螂從身上爬過去。

個子小的吳寶春被師傅暱稱為「細漢仔」,每天清晨三點起床,晚上九點收工。睡眼惺忪的爬起來後,開始把前一晚整理好的數百個蔥花、波蘿麵包發酵、擺盤,因為還是個孩子,個子太矮,只好站在沙拉油桶上面,把烤盤送入烤箱,但因為個子還是太小、烤盤太重,常不注意就燙傷手臂。回憶過往時,吳寶春不自覺的來回摸著兩邊的上臂,傷痕早不見了,但那個痛似乎忘不了。

「這途金艱苦,」啟蒙師傅張金福回憶,但最小的吳寶春每件事都會撿來做,搬鐵板、削馬鈴薯、切蔥、備料、各種打雜他都肯做,當其他人下班後要去玩、交女朋友,他卻每天留下來,用剩下的一小塊麵糰,開始自己練習麵糰、搓麵包。

每個月放兩天假,他就搭著慢車回家,往往到家時已經晚上十一、十二點,媽媽已經睡了,「什麼苦我都忍下來,只要回來看到媽媽在睡覺,我就安心了。」他說自己是一艘「漁船」,在外面捕魚,媽媽是他的「港口」,船靠了岸,心就安了。

當時,六十幾歲的媽媽還要出去工作,聽鄰居阿姨說,媽媽常在工作時體力不支,吳寶春對自己許下諾言:不要讓媽媽外出辛勞工作。

下班兼差洗車,賺生活費,薪水全寄回家,自己只留兩千元

他幾乎把所有的錢都寄回家,當學徒時,一個月有六千元薪水,他寄四千元回家,當薪水漲到八千元,他就寄六千元回家,他永遠只留下兩千元給自己。退伍後,他拜了一個有名的師傅,那半年,他將月薪通通寄回家,自己跑去兼差洗車,賺生活費。每天下午四、五點麵包店休息後,他就跑去洗車,洗到晚上八、九點才回家睡覺,因為沒戴手套,長時間觸碰藥水,他洗到雙手破皮流血。

但這些還不夠,想出人頭地,師傅張金福告訴他:你要不就做大老闆,不然就要做大師傅!

熬了四年半的學徒,他終於當上師傅,又過了些年,他還當上了台中三家大麵包店的主廚。但就在他爬上山頂時,時代的風向卻吹起變化。以前麵包不會分好不好吃,也不需要太多創意、變化,有做就有賣。然而,隨著所得增加,消費者的口味開始精緻化,講求口感、風味、創新,面對這記變化球,以前師傅傳授的成功方程式不再奏效,銷路下滑。

此時,他卻聽到一個門外漢,之前賣過進口高級音響,沒當過學徒,光靠自己看書、實驗,才兩年就開了家麵包店。

而且聽說,這個人的麵包很醜,店還開在巷子裡,卻在短短時間內,讓醜麵包大熱賣,甚至有客人買不到,居然還求店家:「有沒有冷凍的,拿來賣我。」吳寶春不敢置信,「哪有這種事情!」

究竟什麼叫做好吃?吳寶春帶著好奇,謙卑的向這位「門外漢」請教。他帶著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給堂本麵包店主廚陳撫光吃,沒想到他當著其他人的面,吃一口就丟掉,「歹吃!」

原來,秘密在味覺。

味覺的盲點起於成長背景的差異,陳撫光出身醫生世家,他吃的是美食、聽的是進口音響,他知道什麼叫做享受生活。

反觀麵包師傅出身刻苦,唯一的娛樂是下班後大家約去吃海產攤、大口喝生啤酒,從未享受過精緻生活,自然也無法想像紅酒、墨魚原來能放入麵包。

為了訓練吳寶春的味覺,陳撫光帶著他四處吃美食,好吃的飯店、私人招待所、法國菜、紅酒加起司這些都是他不曾去過的地方、吃過的菜色,「原來這些可以當食材!」陳撫光也帶他去吃有名的路邊攤、滷肉飯,簡單的東西裡有深刻、迷人的美味。

懂得吃,還要懂得美的生活。陳撫光教他聽古典樂、爵士樂;教他品酒、帶他去紀伊國書屋買日本專業烘焙書;帶他研究各式食材、甚至嘗試種植的興趣。為了看懂這些日文書,過去不愛念書的吳寶春,還跑去學日文。

看書學用微生物培養老麵 花三年試出最佳溫度、溼度

在書中他開始認識了微生物,發現原來看不見的東西居然能創造奇妙的風味,他實驗用裸麥培養老麵,但微生物的反應很微妙,失敗的次數不夠多就不行,他就曾因溫度太高或太低、桶子的消毒不徹底等原因,導致老麵的死亡,試了三年,終於讓他試出來。

那一桶老麵成為他在亞洲盃與世界盃中的利器,但因為老麵生活的溫度要維持在九度C,在氣溫接近零度的法國,吳寶春只好把老麵帶到浴室,在浴缸裡放滿熱水,營造一個蒸氣室,保持溫度。半夜裡溫度下降,他還要爬起來換熱水,而且每八小時要餵養一次麵粉和水,以免酵母菌餓死。

八小時內做十一種麵包 就算練到閉上眼睛也要做出來

世界盃前一個半月,法國突然寄來新的比賽規則:要求歐式麵包項目(編按:由吳寶春負責)要在八小時內做出十一種麵包,共251個。「怎麼那麼多?怎麼做得出來!」所有人都嚇到了,這麼大的量,一般需要十二個小時呀!這場馬拉松賽,教練施坤河說:「吳寶春的挑戰最大。」

如長棍麵包,每根尺寸要在55 60公分 之間,他要以穩定的手感,把速度從原先的一分三十秒,練到用三個手勢,十五秒內完成。

方法沒有別的,只有像運動員一樣,一直練、一直練,練到閉上眼睛也要能做出來。每週至少一天,晚上六點下班後,他隻身一人在偌大的廚房裡練到凌晨三點。「有時,真的很苦,但想到媽媽,我就不會覺得累。」他語氣哽咽,「媽媽給我一股力量往前衝……。」

3月29,所有選手聚集到巴黎北部的選手村,天氣雖冷,空氣中卻充滿煙硝味。最引人注目的是這次比賽三大種子隊之一的日本隊,是由有上百家連鎖店的東客麵包店與神戶屋主廚、帝國飯店主廚,以及2002
年拿到世界冠軍的日本選手所訓練出來的菁英隊伍。「他們看都不看你,」吳寶春記得對手的氣勢,台灣隊則是第一次參加這種國際賽事的小隊伍。

3月31,台灣隊正式上場,在面前放好碼表,八小時倒數開始。第一個難題:把所有的麵粉標籤拿掉,不同廠牌麵粉需水度不同,你是否能臨場判斷,調出你需要的比例?接下來的八小時,吳寶春以小跑步在全場穿梭,因為機器設備只有一套,三人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像精確計算時間的芭蕾舞,快速、優雅、但不能相撞,任何閃失都會影響到後面的步驟或其他人。


八小時,沒人喝一口水、或離開上廁所,拚盡全部的力氣,終於在倒數三分鐘前完成,整場歡聲鼓掌。台灣是當天第一組完成的隊伍,在十二隊國際隊伍裡,只有六隊順利完成,連日本隊都沒有完成。

拿下團隊銀牌、個人優勝 含淚把獎盃祭獻給母親

清明節那天,他帶著獎盃回台灣,但媽媽已在六年前過世。「我心裡有一個遺憾,」三十一歲成家那天,媽媽還在人世間,他多希望當時媽媽看見的不只是他成家立業,還能看到他出人頭地,無奈那時他只是一家麵包店的小師傅,他自問:「是不是我努力不夠?」

結婚那天,他帶著淚光上台獻唱了一首歌給媽媽,是阿吉仔的「母親」:

媽媽的目屎 滴滴隴是愛
有時流下來 有時吞腹內
歡喜也目屎 艱苦也目屎
歡喜咱成功 艱苦咱失敗
老母疼子是天安排 不通當做老母是奴才
你那失去了母愛 親像孤帆遇風颱……

四月十日,他回到了屏東老家。走在故鄉的路上,到處都有人打招呼。



鄰居阿姨也笑說:「最近常在電視上看到你喔!」



吳寶春黝黑的臉似乎有些泛紅。出國比賽前他曾向天上的媽媽許下心願:「請媽媽保佑我比賽拿冠軍,我會拿獎盃回來給妳拜拜。」如今,他虔誠的合掌敬拜:「媽媽,我拿世界冠軍回來看妳了。」



--- 本郵件來自HiNet WebMail ---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ream is beautiful!  有夢最美!




"The World is Flat"  the author Mr. THOMAS L. FRIEDMAN recently had this article in NY Times. 


This is a good article for the Intel to support the society, encourage the Young people to make the efforts and develop their potentials.


Worth to read it. 


*********Quoted********




March 21, 2010


Op-Ed Columnist


America ’s Real Dream Team


By THOMAS L. FRIEDMAN


 


Went to a big Washington dinner last week. You know the kind: Large hall; black ties; long dresses. But this was no ordinary dinner. There were 40 guests of honor. So here’s my Sunday news quiz: I’ll give you the names of most of the honorees, and you tell me what dinner I was at. Ready?


 


 


Linda Zhou, Alice Wei Zhao, Lori Ying, Angela Yu-Yun Yeung, Lynnelle Lin Ye, Kevin Young Xu, Benjamin Chang Sun, Jane Yoonhae Suh, Katheryn Cheng Shi, Sunanda Sharma, Sarine Gayaneh Shahmirian, Arjun Ranganath Puranik, Raman Venkat Nelakant, Akhil Mathew, Paul Masih Das, David Chienyun Liu, Elisa Bisi Lin, Yifan Li, Lanair Amaad Lett, Ruoyi Jiang, Otana Agape Jakpor, Peter Danming Hu, Yale Wang Fan, Yuval Yaacov Calev, Levent Alpoge, John Vincenzo Capodilupo and Namrata Anand.


 


No, sorry, it was not a dinner of the China-India Friendship League. Give up?


 


O.K. All these kids are American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were the majority of the 40 finalists in the 2010 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 which, through a national contest, identifies and honors the top math and scienc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merica , based on their solutions to scientific problems. The awards dinner was Tuesday, and, as you can see from the above list, most finalists hailed from immigrant families, largely from Asia .


 


Indeed, if you need any more convincing about the virtues of immigration, just come to the Intel science finals. I am a pro-immigration fanatic. I think keeping a constant flow of legal immigrants into our country — whether they wear blue collars or lab coats — is the key to keeping us ahead of China . Because when you mix all of these energetic, high-aspiring people with a democratic system and free markets, magic happens. If we hope to keep that magic, we need immigration reform that guarantees that we will always attract and retain, in an orderly fashion, the world’s first-round aspirational and intellectual draft choices.


 


This isn’t complicated. In today’s wired world,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competition is no longer between countries or companies. The most important economic competition is actually between you and your own imagination. Because what your kids imagine, they can now act on farther, faster, cheaper than ever before — as individuals. Today, just about everything is becoming a commodity, except imagination, except the ability to spark new ideas.


 


If I just have the spark of an idea now, I can get a designer in Taiwan to design it. I can get a factory in China to produce a prototype. I can get a factory in Vietnam to mass manufacture it. I can use Amazon.com to handle fulfillment. I can use freelancer.com to find someone to do my logo and manage by backroom. And I can do all this at incredibly low prices. The one thing that is not a commodity and never will be is that spark of an idea. And this Intel dinner was all about our best sparklers.


 


Before the dinner started, each contestant stood by a storyboard explaining their specific project. Namrata Anand, a 17-year-old from the Harker School in California , patiently explained to me her research, which used spectral analysis and other data to expos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emical enrichment history of “Andromeda Galaxy.” I did not understand a word she said, but I sure caught the gleam in her eye.


 


My favorite chat, though, was with Amanda Alonzo, a 30-year-old biology teacher at Lynbrook High School in San Jose , Calif. She had taught two of the finalists. When I asked her the secret, she said it was the resources provided by her school, extremely “supportive parents” and a grant from Intel that let her spend part of each day inspiring and preparing students to enter this contest. Then she told me this: Local San Jose realtors are running ads in newspapers in China and India telling potential immigrants to “buy a home” in her Lynbrook school district because it produced “two Intel science winners.”


 


Seriously, ESPN or MTV should broadcast the Intel finals live. All of the 40 finalist are introduced, with little stories about their lives and aspirations. Then the winners of the nine best projects are announced. And finally, with great drama, the overall winner of the $100,000 award for the best project of the 40 is identified. This year it was Erika Alden DeBenedictis of New Mexico for developing a software navigation system that would enable spacecraft to more efficiently “travel through the solar system.” After her name was called, she was swarmed by her fellow competitor-geeks.


 


Gotta say, it was the most inspiring evening I’ve had in D.C. in 20 years. It left me thinking, “If we can just get a few things right — immigration, education standards, bandwidth, fiscal policy — maybe we’ll be O.K.” It left me feeling that maybe Alice Wei Zhao of North High School in Sheboygan , Wis. , chosen by her fellow finalists to be their spokeswoman, was right when she told the audience: “Don’t sweat about the problems our generation will have to deal with. Believe me, our future is in good hands.”


 


As long as we don’t shut our doors.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人生不要有句號


Just received the following e-mail from a long time friend to encourage me during my down turn of career. 


Just share with you. 



新書發表會上,有個老先生牽小孫女來,手拿一本三十幾年前,但保存得很珍貴的書──《趙寧留美記》來要簽名,並說:'我要把書傳給我的孫女,讓她的人生不管發生甚麼事,都要以趙伯伯做榜樣。'


 


    趙寧從趙致遠、趙茶房、趙老大到趙校長;從寫作、漫畫、電視到廣播節目主持人;從他和林青霞一段悶雷式的愛情、到50歲娶了25歲的太太;這老玩子永遠像個孩子,永遠保持快速的說話,跳躍的幽默,逆向的思考,他說:'人生最好不要找到,找到就是句點,句點就是完蛋!你不停地去找,這就是快樂,你一旦找到就無趣了。'


 


心中有愛,目中有人,耳中有歌


 


    說趙寧是校長的身份,其實我最驚訝於他' 冷笑話'之零下程度。他說:'在一場中、日、法以武藝比賽的場所,裁判放出一隻蒼蠅,觀眾只見日本人抽劍收劍的動作,蒼蠅已身首異處,大家都覺得驚奇。法國人出來,長劍刷刷兩聲,蒼蠅落在地上,還在走動,仔細一看,雙翅已去,觀眾掌聲如雷。


 


    中國人善烹天下皆知,只見中國人出來,拿一柄菜刀,霍霍兩聲,蒼蠅疾飛如常,觀眾鴉雀無聲,還是裁判眼尖:'哇!中國人把蒼蠅的單眼皮割成雙眼皮了!''冷笑話背後還有一層解釋:這就是中國人的哲學:與人為善。


 


    趙寧晚婚,孩子最大的小學六年級,最小的一年級,他每次去接孩子放學,小朋友都直喚鬢髮皆白的他'趙爺爺!'他實在不願意自己和兒女之間有代溝,所以他仔細觀察孩子和同學之間的語言,發現新大陸──'冷笑話',藉此他很快就和孩子打成一片。


 


    '人生是平等的,有時你要蹲下,向下一代學習。人生在世要不停地做一件事,推牆和搭橋。親子之間年紀和知識不同,你要從孩子那裡瞭解他們。'


 


    '心中有愛,目中有人,耳中有歌'是趙寧人生的座右銘,每當起風的時候,在他人生起起伏伏的緩波上,都會開滿這一種積極而浪漫奔放的小花。連最冷的笑話趙寧都認真地學起來,這便是他對自己座右銘最忠誠的實踐。


 


 


 


他不是老頭,他是女兒心中的巨人


 


    有一次,趙寧帶小學4年級的女兒到一個飲料檔口,點了一杯桂圓珍珠茶,服務員是個年輕的紅髮少女,穿了三四個耳環,兩人互看都覺得不順眼。


 


    '她隨便給我拿了一個不是我要的,我就不高興地說'我點的不是這個',她堅持說是。在我這個時代,顧客永遠是對的,你拿錯的給我還強詞奪理。最後我說:'我不買可以吧!'對方還是硬嘴:'不買也可以!''


 


    兩人鬧得非常不愉快,趙寧滿肚子氣牽女兒走了。半路上女兒說話了:'爸爸,你來買茶,沒買到,和人家吵了一架。一杯茶才25塊(約馬幣2令吉50仙),她就是給錯了,你就買下來嘛,再付25塊買一杯對的,錯的回家送給弟弟做人情,弟弟也高興,全部人也開心。但是你看現在,茶我沒喝到,你又一肚子氣,很划不來耶!'


 


    本來他像一顆漲得鼓鼓的氣球隨亂流飛騰,女兒一句話便戳破他的氣惱,他抓女兒的手說:'走,我們回去!'女兒以為老爸的帳還沒算清楚,急說:'算了!我說說而已!' 豈知老爸硬是回到那個檔口,對紅髮女孩說:'剛才可能我點錯了,錯的那杯給我,我再買一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紅髮女孩一看老頭這樣,說:'唉!剛才一定是我錯!錯的這杯店裡請客不用錢,我再給你做一杯!'結局是喜洋洋的大圓滿。


 


    '女兒當時說的真是人間至理,你不能因為別人的不對影響你的心情,這些我們都知道,但都做不到!你的皺紋增加了,肚皮變大了,人變老了但不見得有智慧。'趙寧說。


 


    那一天回程的路上,女兒咪嘴掛笑,甚麼也沒說,小手牽老爸的大手,她會永遠記得這一刻,那個高大但謙和的身影。她會一直記得,這就是我爸爸,我心中的巨人。


 


 


 


別人的impossible,是趙茶房的 I'm possible


 


    'Never give up no matter how hopeless.(不管多沒有希望都不能放棄)是電影《鐵達尼號》裡沉船後男主角對女主角講的最後一句話,趙寧一生對此樂此不疲,本來他教書教得好好的跑去主持電視節目,別人預言文人做節目最多3星期,但他的節目維持了7年,並得了不少金鐘獎的榮譽。


 


    以前他在美國留學時,到名校麻省理工學院對面的餐廳做服務生,別人去讀書,他去打工,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12個小時站,泡茶、點菜、打掃清潔甚麼都做,每天如此。'快樂嗎?一點都不,但能把人生的不愉快變成快樂,這才是人尊貴的地方!我當趙茶房和趙校長其實是同一件事,精神不變,就是服務的人生觀。'


 


    每次當你聽到趙茶房爽朗的笑聲,其實那幽默來自他腳下踩的困難、不愉快的厚黑泥漿。 他在美國唸博士的最後一個階段,指導老師突然中風病倒,當時沒有所謂的個人電腦,他找不到指導老師,一併連他的論文也不知所蹤,這件事把他從最高那層樓往下摔。


 


    '當時我的同學都回去台灣,飛黃騰達做大官、教授,我又在報上寫'趙寧留美記'的專欄,全台灣都知道此人在美國讀博士,拿不到學位實在無言見江東父老啊!'


 


    當時零下20度的北密西根州,只剩黑白灰,那是他人生的冰河期,硬頭皮駕駛破冰船,撞擊那頑強厚積的冰層,重寫論文的第一個字,每天要開一個半小時的車去圖書館找資料,連心中的沮喪都只能凍結在無言的沉默裡。


 


    '媽媽至今是83歲健康的老太太,我記得很清楚,她寫了一個東西給我'哭泣不但不能夠減少昨日的哀傷,只能消除你明天前進的力量。'我在一面牆上把這話寫成一幅大字,告訴我自己。'


 


    那一年的冬天,他的博士論文最終完成,但也就在那一年他的書也出得最多。'我才發現人在最沮喪的時候,也是儲存能量的時候,李安的成功不是他到台灣來,而是他失業的那6年,每天靠太太在外面工作賺錢,他拼命吸收美國的文化,博覽群籍。這像美國的五大湖,有智慧的老先生特別喜歡在冰湖釣魚,因為他知道結冰的湖下,魚最肥。'


 


人生的過程像坐電梯一樣,降到最底下無路可去便自然往上走,不相信你試試看,這是一個工友告訴趙寧的。


 


 


 


桃花源在你心裡


 


    籃球場上的趙寧一直都是英姿勃發的,多年來他在師大任教時一直是老馬籃球隊(老師組成的團體)的隊長,後來接任佛光大學校長一職,他更以一場籃球賽作為獨特的接任儀式。但誰也不會想到籃球場上,曾經有一位又瘦又小又自卑的小男生,不管在球場上多麼落力地跑來跑去,勤守崗位,但他永遠都不會接到隊友傳球給他。


 


    '打籃球是我從小的一個夢,但其實這又是另一個不快樂的故事,你不要看我現在又高又胖,我小時長得非常瘦小,班上坐第一排,這樣的個子打籃球就是個悲劇。'趙寧說。三對三猜拳絕對沒有人要他,每一次他上完體育課都不需要去洗手,因為不管球怎麼傳來傳去,就是不會把球傳給他。'但我還是照樣在球場上跑來跑去,雖然知道自己在不在場都無所謂。'


 


    '我喜歡就沒有放棄!一直去做!'但不管他怎麼努力用心地打,一直都是後補球員,後來他長高了,但人也老了。'現在年紀大有甚麼好處呢?就是投球穩,十個可以進七八個,不是吹牛的,NBA還不至於如此。'他眼裡的認真閃過一下光燦。


 


    看這位談笑風生的趙茶房,如果你問他:'你的人生快樂嗎?'他會如此告訴你:'桃花源在哪裡?紐約嗎?北京嗎?新加坡嗎?吉隆坡嗎?一直以來,大家都在不停地羨慕別人,移民來移民去,大家都在追逐一個地方只有笑容沒有眼淚。其實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是,桃花源就在你自己的心裡。'


 


    彩虹是由雨水和陽光構成的,雨水是淚水,陽光是笑容,人生所有的美麗都不會有例外,沒有淚水,就不可能有彩虹。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Just receive an e-mail from Marie as follows: 


She likes to share with you. 




鄰居的母雞


 


我以前曾住過一棟日式平房,屋子後面有一片空地,所以在後院開闢了菜園,種了一些菜。


 


但隔壁鄰居在他們後院養了十幾隻生蛋母雞,經常跑過來把菜園弄得一蹋糊塗。


 


 我向他們提過很多次,希望他們把母雞關起來。


 


 他們很客氣道歉並答應,可是從來沒有行動,我又不能因為這些小事和他們爭論傷和氣。


 


後來,我準備好一袋雞蛋,趁鄰居小孩過來家裡玩時送他帶回家。


 


 第二天鄰 居老 太太過來道謝,


 


 我說:「不用客氣,我們家雞蛋老是吃不完,還真要感謝您幫忙吃,免得擺壞了。」


 


老太太很驚奇地問:「我沒看到你們家有養母雞啊,怎麼雞蛋會吃不完?」


 


我說:「每天在菜園隨便就可以撿到好幾粒雞蛋,怎麼吃也吃不完。」


 


第二天起,他們家的母雞就再也沒跑過來了。


 


省思:智慧的生活


 


解決問題不一定要用固定的方法,能讓別人及自己都圓滿的結局,就不會有後續的問題及麻煩。


 


偶爾,犧牲一下幾個雞蛋也無妨,但看我們在意的是雞蛋,還是菜園,


 


 


有失必有得,格局放大,很多問題就可以自然解決。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This is a brief information about Mr. Paul Krugman, he is Nobel Winner for Economics at 2008, and also he is a columnist of NY Times for long time. 


 - 


Paul Krugman joined The New York Times in 1999 as a columnist on the Op-Ed Page and continues a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Mr. Krugman received his B.A.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974 and his Ph.D. from MIT in 1977. He has taught at Yale, MIT and Stanford. At MIT he became the Ford International Professor of Economics.

Mr. Krugman is the author or editor of 20 books and more than 200 papers in professional journals and edited volumes. His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rests largely on work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inance; he i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new trade theory," a major rethinking of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recognition of that work, in 1991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warded him its John Bates Clark medal, a prize given every two years to "that economist under forty who is adjudged to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 knowledge." Mr. Krugman's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is focused on economic and currency crises.

At the same time, Mr. Krugman has written extensively for a broader public audience. Some of his recent articles on economic issue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Foreign Affair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Scientific American and other journals, are reprinted in Pop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Accidental Theorist.

On October 13, 2008, it was announced that Mr. Krugman would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The following is his most recent article about US political incompetence. 


If is good article for us too; while we are so eager to internal feuding for some unimportant issue, we may neglect to see the external threats; ultimately we may miss a lot of goods opportunities !!!




February 8, 2010


Op-Ed Columnist


America Is Not Yet Lost


By PAUL KRUGMAN


 


We’ve always known that America ’s reign as the world’s greatest nation would eventually end. But most of us imagined that our downfall, when it came, would be something grand and tragic.


 


What we’re getting instead is less a tragedy than a deadly farce. Instead of fraying under the strain of imperial overstretch, we’re paralyzed by procedure. Instead of re-enacting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Rome , we’re re-enacting the dissolution of 18th-century Poland .


 


A brief history lesson: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the Polish legislature, the Sejm, operated on the unanimity principle: any member could nullify legislation by shouting “I do not allow!” This made the nation largely ungovernable, and neighboring regimes began hacking off pieces of its territory. By 1795 Poland had disappeared, not to re-emerge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Today, the U.S. Senate seems determined to make the Sejm look good by comparison.


 


Last week, after nine months, the Senate finally approved Martha Johnson to head the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which runs government buildings and purchases supplies. It’s an essentially nonpolitical position, and nobody questioned Ms. Johnson’s qualifications: she was approved by a vote of 94 to 2. But Senator Christopher Bond, Republican of Missouri, had put a “hold” on her appointment to pressure the government into approving a building project in Kansas City .


 


This dubious achievement may have inspired Senator Richard Shelby, Republican of Alabama. In any case, Mr. Shelby has now placed a hold on all outstanding Obama administration nominations — about 70 high-level government positions — until his state gets a tanker contract and a counterterrorism center.


 


What gives individual senators this kind of power? Much of the Senate’s business relies on unanimous consent: it’s difficult to get anything done unless everyone agrees on procedure. And a tradition has grown up under which senators, in return for not gumming up everything, get the right to block nominees they don’t like.


 


In the past, holds were used sparingly. That’s because, as a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report on the practice says, the Senate used to be ruled by “traditions of comity, courtesy, reciprocity, and accommodation.” But that was then. Rules that used to be workable have become crippling now that one of the nation’s major political parties has descended into nihilism, seeing no harm — in fact, political dividends — in making the nation ungovernable.


 


How bad is it? It’s so bad that I miss Newt Gingrich.


 


Readers may recall that in 1995 Mr. Gingrich, then speaker of the House, cut off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funding and forced a temporary government shutdown. It was ugly and extreme, but at least Mr. Gingrich had specific demands: he wanted Bill Clinton to agree to sharp cuts in Medicare.


 


Today, by contrast, the Republican leaders refuse to offer any specific proposals. They inveigh against the deficit — and last month their senators voted in lockstep against any increase in the federal debt limit, a move that would have precipitated another government shutdown if Democrats hadn’t had 60 votes. But they also denounce anything that might actually reduce the deficit, including, ironically, any effort to spend Medicare funds more wisely.


 


And with the national G.O.P. having abdicated any responsibility for making things work, it’s only natural that individual senators should feel free to take the nation hostage until they get their pet projects funded.


 


The truth is that given the state of American politics, the way the Senate works is no longer consistent with a functioning government. Senators themselves should recognize this fact and push through changes in those rules, including eliminating or at least limiting the filibuster. This is something they could and should do, by majority vote,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xt Senate session.


 


Don’t hold your breath. As it is, Democrats don’t even seem able to score political points by highlighting their opponents’ obstructionism.


 


It should be a simple message (and it should have been the central message in Massachusetts ): a vote for a Republican, no matter what you think of him as a person, is a vote for paralysis. But by now, we know how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deals with those who would destroy it: it goes straight for the capillaries. Sure enough, Robert Gibbs, the White House press secretary, accused Mr. Shelby of “silliness.” Yep, that will really resonate with voters.


 


After the dissolution of Poland , a Polish officer serving under Napoleon penned a song that eventually — after the country’s post-World War I resurrection — became the country’s national anthem. It begins, “ Poland is not yet lost.”


 


Well, America is not yet lost. But the Senate is working on it.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切源自於溺愛 






先有混蛋的父母,才有混蛋兒女


 


我老婆在小學教書,之前曾對一名特別搗蛋的學生體罰(只是罰站而已),結果父母找來黃珊珊立委(當時為議員)來電表示老師不適任,要求學校處理。今天看到這篇文章,深有同感。


【趙老大專欄】


有這種混蛋的父母,所以才有這種吸毒、轟趴、砸店、暴力討債的兒子


陳凱倫的兒子陳銳出事了,被關了,社會人士又談起青少年的問題,名嘴又要接通告賺取車馬費了。


要談青少年的問題,趙老大是最資深的行家,但是趙老大不想談,談了五十年,台灣青少年越鬥越狠,竟然在校園內當起了組頭,搞起了暴力討債;趙老大都覺得很無奈,但是名嘴談起青少年,卻又眉飛色舞,滔滔不絕,個個都是青少年問題專家,其實,屁,狗屎,個個都是混時間,等著領錢。


不扯這些無聊話,每次想到台灣的青少年事件,我倒想起一個人,魯俊,當年在台北市警察局當少年隊隊長,早先是少年組,大家都稱魯俊是魯組長。


魯組長個子不高,胖又矮,頂著個大光頭,冬天是中山裝,夏天是短袖香港衫,在台北市混的青少年,只要聽到魯組長,沒有不想尿的。


魯俊在警局的頂樓大禮堂內,成立一個輔導小組,凡是被少年組員警逮到的青少年,每天下午四點必須到警察局報到,集體作功課,少年組內也有大學生在場指導,作完功課,大家又在魯組長監視下,在大禮堂內作伏地挺身,五十個為一個單元,魯組長的目的是,你們不是喜歡打架嗎,精力充沛啊,來,五十個伏地挺身,作完以後再回家,看你們還愛不愛打架?


少年輔導組每期三個月,畢業後就可以自由了,但是有的青少年忍不住又在校外滋事,又進了警察局少年組,魯組長就把伏地挺身追加到八十個,甚至到一百個,上課期限也延長到六個月。


魯俊經常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到西門町巡查,他只要在西寧南路的電影院門口出現,不動聲色,西門鬧區內立刻一片寧靜,因為『魯組長來了!』立刻傳遍西門町,凡是三五成群,抽煙嬉鬧的,魯俊當街處罰,罰站一小時,自己看錶,時間到了自動離開,周末的下午,走在西門町,就會看到罰站的青少年,這也是當年西門町的街景。


幾乎每位家長都支持魯俊的管教方式,還有不少家長押著孩子到警局向魯組長報到,因為從輔導班畢業的孩子,確實會改變很多。


陳凱倫的陳銳在校園內混組頭,內湖中學曾經查獲,但是校方還沒有懲處,陳銳的母親已經找來立法委員對學校施壓,包括陳銳在內的一夥學生,全都沒有處分,不了了之。


可是魯俊領導的少年組就沒有這層阻礙,他對青少年的管教方式,家長們一律支持。


從種種跡象顯示,陳銳今天被法官判定收押,陳凱倫夫妻二人應該負起全部責任我看到那張陳凱倫寫給兒子的卡片『銳寶貝』,以及由律師帶進牢裡的炸雞塊,我心想,完了,陳銳沒救了,即使出了看守所,他必定還是我行我素,繼續當他的組頭,因為他的父母在背後撐腰,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錯了。


有這種混蛋的父母,所以才有這種吸毒、轟趴、砸店、暴力討債的兒子,沒救了。


所以當我想起魯組長時,我就想如果他還活著,青少年造成的社會亂象,是否有救?


我想,也是沒有什麼指望,因為現在家長很多很混蛋,很多的立法委員也跟著混蛋,一個當中央級民意代表的人,放著很多正經事不去辦,你去管陳凱倫兒子的校園搗亂幹什麼?現在可好,陳凱倫的銳寶貝關起來了,莫非你也要去找法官施壓,要求法官把銳寶貝放出來?行嗎?


我又想,如果魯俊活到現在,即使沒有病死,也會被這種沒有是非的現象氣死。


因為滿街都是陳凱倫夫妻模式的父母,滿街都是暴力討債的青少年在橫行。


哎喲喂,我的銳寶貝啊。


 


 


~ 網路流傳文章,若有版權問題,敬請告知,將即刻撤稿.~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When I saw this picture about Knut and his zoo keeper, I was very touched. 


The following story touched my heart too. 


Just to share with you. 




當年衝動 多虧恩師 王金平拉一把 救了尹衍樑
更新日期:2010/02/02 02:26 江慧真/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江慧真/台北報導】


藝人陳凱倫之子涉黑幫簽賭和恐嚇事件,昨天引發馬英九總統萬般感慨,
他在接見「金舵獎」得獎人時,也間接透露了立法院長
王金平在學校當
老師時的一段往事;當年因王金平拉了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一把,挽救了可能誤入歧途的尹衍樑。

馬英九昨天接見第八屆「金舵獎」得獎人,肯定他們觀護輔導青少年成效卓著。日前陳凱倫之子陳銳誤入歧途、參加黑幫當組頭兼暴力討債,馬英九震驚地說,「陳凱倫社會形象良好、從事公益,我跟他很熟,對此也難過」。


馬英九談陳銳 想起尹衍樑

馬英九透露,「有位營造業著名企業家,讀過違常少年學校,政壇有位大老曾經教過他,給他愛的教育,讓他改過向善變成著名的企業鉅子,這個過程可說是一念之間,到現在他還叫那位政壇大老『老師』!」


馬英九口中的大老,就是立法院長王金平。讀師大數學系的王金平,畢業後到進德中學教書,當時的班長就是尹衍樑,有一天尹和校內人士打架,肚子上被劃了一刀,雖然沒有很深,但王金平把他帶進宿舍擦藥,怕尹被處分,王金平要求學生不可以講出去。

尹幹架受刀傷 王要求保密


王金平曾私下透露,他覺得尹的本性不壞,只是年輕人,血氣方剛衝動行事,應該給他機會,他也要求學生信守承諾,從此扭轉尹的人生。現在成就斐然的尹衍樑到處演講,都不忘提起王金平,並尊稱他為「恩師」,甚至有一回在公開場合,還當眾下跪,感念王金平過去的提攜。

馬英九憂心,學校是純淨求知的場合,若有黑道涉入,就變成犯罪淵藪,青少年犯罪違常,要採取輔導而非處罰,「少年犯罪要注意,到了犯罪程度就來不及了!」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Just read an article in Kimo front page. 


I think this is pretty good article for you: 




調整,何需內疚?


 


研究動物行為而得諾貝爾獎的勞倫斯,發現一個秘密:鳥類有銘印現象,小鳥孵出時,會把第一眼看到、會動的東西當母親,一直跟定牠。  


勞倫斯讓小雞小鴨破殼而出時,只見到他這個人類。於是,黃毛小雞就跟在他後面散步;呱呱呱的一群小鴨,也追隨他在池中游泳。這些照片登出來,相當吸引人。  


大雁也是如此,會追隨左右,常相伴隨。(後來,保護瀕臨絕種動物的志工,為了讓人工孵出、無父母帶路的雁群,學習認路南遷避寒,就讓小雁孵出時,第一眼見到的是——有滑翔翼的慢速單人小飛機,哈!後來,這群雁,真的跟在滑翔機後面,排成人字,遊天空南移呢!)  


勞倫斯提到一隻雁的故事:那隻雁,每到傍晚,就在門口等主人開門,要跟主人一起進屋休息。起初,第一次進入屋內時,陌生又好奇,牠繞客廳一週,觀察情況,然後跟著主人,一步步登上二樓,找到一個中意的休息處;以後,牠每天都照慣例巡繞一圈,上樓睡覺。  


有一天,勞倫斯忘了開門,天黑後很久才想起來,門一打開,只見此雁急急衝入,不繞圈子,直接衝上樓梯,待至梯頂,牠似乎想起什麼,不安地又下來,重新繞客廳一週,行禮如儀,然後才安心地上去睡覺。


 是不是很有趣啊?動物也要照習慣了的模式行事才覺得安心呢!其實,牠已經明白,繞圈是不必要的,直接上樓就可以了,可是當牠突破慣例而行時,又覺得有點兒不習慣、心不安。  


人也一樣,很多傳統習俗,明知沒有必要、可以不必再去浪費力氣的,可是真叫我們放棄,很多人還是怕怕的、不太安心耶!  


過年,可以不要大吃大喝、賭博熬夜的,不是嗎?幹嘛一定要守夜、放鞭炮,讓人己都不得休息?(製造一堆髒亂、還常常引起火災!)很多家已經改成外出遊玩,不是也很好?燒紙錢,紙灰滿天飛,不能改良一下?祭祖,真有必要嗎?(祭拜,原是為了緬懷先祖;成了慣例後,絕大多數人只是行禮如儀,徒有其表,並沒有真正追思之心;既然亡魂不食,改成誠心默禱追念,豈不更好?)  


像勞倫斯的雁,放棄無意義的虛繞,尋求真實有效的途徑,不需自責吧?有何不可呢?若別人放棄一味的表面儀式,也不需扣他大帽子,責備他吧?你說呢?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黎智英/五十九歲的覺悟


文章來源:商周出版 | 發表時間:2010/01/13 | 推薦數:86 | 回應數:18


文/黎智英




我認為,只要做事夠拚命,成功是不難的。事業有成雖然不難,然而想在做事拚命與做人得宜之間拿捏平衡卻是非常困難的。倘若成功的代價是犧牲家庭溫暖、夫妻感情和兒女親情,你還會拚搏嗎?




有些人為了追求成功,不顧一切的拚命工作,忽略了家庭和兒女,把這視為理所當然。心無旁騖地專注投入工作是對的,可是不少人卻往往將家庭視為公司的一部分,跟老婆分工合作,她管內我管外。總之給夠家用,便履行了做丈夫的責任;若能為家人提供好的生活條件,便是個好丈夫。




這些為了工作將親子關係視為上司與下屬一般的人,只會對子女下命令,不會溝通;親子之間,在物質的賞罰之外,完全沒有精神的鼓勵和情感的撫慰。夫妻感情、兒女親情通通變成了利益交換、市場買賣,這又還成個家嗎?事業成功並非生命的一切,可是不少人為了事業的成功卻付出了一切。




如今市場全球化,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物質繁榮,讓億萬窮人翻身,但也加劇了競爭。今日再也沒有一個安穩、平靜的工作環境,也沒有什麼中庸之道。只有fast track和slow track之別,只有在fast track上的人才有較好的薪酬待遇、較多的機會。可是要走上fast track,卻往往要作出很大的犧牲。




《財星》雜誌(FORTUNE)曾有則關於多明尼克‧歐爾(Dominic Orr)先生的封面故事。歐爾先生是在香港長大的澳門人,他在矽谷大有來頭,事業非常成功。可能是從歐爾先生身上我彷彿看見了自己從前的影子,也可能是家庭對我來說真是太重要了,因此歐爾先生為了工作一步一步地毀掉婚姻、家庭的過程,令我觸目驚心,感同身受。




歐爾先生是個工作狂。他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工作十八至二十個小時。有時回家早了,也只顧著回覆電郵,用電話談業務或者招募新人。工作讓他神情緊繃,脾氣變壞。他不跟家人交談,碰面也不多望一眼。跟家人只有爭吵衝突,覺得他們是工作的絆腳石,對他們大聲吆喝。




就算是星期六或星期日從外地洽公回來,一下飛機,他也直奔公司開會,不回家與家人團聚。一般人有了孩子,通常都會稍為放慢腳步,陪陪孩子,享受一下家庭生活。歐爾先生的眼中則還是只有工作。當他在惠普電腦公司(Hewlett-Packard)工作時,女兒在香港出生。太太分娩後的第二天,他便丟下初生的嬰兒,和身體、心靈同樣脆弱、極需丈夫陪伴愛惜的老婆,飛往加州與公司總裁見面(時至今日,提起這件事,他的前妻依然非常怨忿)。




翌年,他母親去世,第二天他便飛到外地參加營業會議;為了等他,他母親的葬禮要延遲三天。當時他完全不覺得這些做法有什麼不妥,男人就是要以事業為重嘛。




歐爾先生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做生意的,自小便習慣了祖父和父親整天在外工作,家裡只有女人和傭人。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倫理價值觀長大下的他,認為男人結婚、有孩子,丟下家庭專注於工作是天經地義的事。後來,他父親罹患癌症去世,家道隨而中落,意識上(或潛意識上)他想重振家聲。因此對他來說,拚命工作不僅是為了事業有成,更是他的天職了。




歐爾先生的事業無疑有成。離開惠普後,他擔任過幾間新創的高科技公司總裁,賣了公司給加拿大的北方通訊,更讓他賺了好幾億美元。事業和財富都有了,家庭卻破碎不堪。為了兒子的學業成績和電話費用,父子倆大吵一架,完全沒有溝通。女兒看到父親和哥哥爭吵便躲起來,不敢跟父親見面。太太和他貌已不合,神則更遠。直到她知道他有了外遇,關係更加一發不可收拾。




有一晚,他罕見地回家吃飯,碰巧兒子跟女友鬧分手,在電話上糾纏不下,一家人都等著兒子開飯,他怒不可抑,大聲叱責兒子,威脅要拿走他的電腦。深受與女友分手折磨之苦,再受到一向冷漠的父親叱喝和威脅,兒子又怎能不怒火中燒?當下他立刻想報復,想要毀滅他心愛的東西。




於是,晚上趁家人都熟睡了,兒子拿起壁爐上的火鉗和滑板走進車庫,用火鉗砸打父親的愛車日產Infiniti,連門柄也打掉了。再拿起滑板,用鋼輪對準車的每一塊鐵板,用力撞擊,非得造成最嚴重的損壞不可。




第二天,天未亮歐爾先生便開車趕赴一個早餐約會。他全神貫注在工作上,絲毫沒覺察車身的損壞。一個小時之後,早餐會結束,他才見到愛車千瘡百孔。那一刻他驚愕得暈眩,眼前看見的不是千瘡百孔的坐駕,而是千瘡百孔的家。他覺悟到,為了事業,他在fast track上失控了開overdrive,全神貫注往工作中去,心甘情願地犧牲了家庭。眼前這輛破車是這個選擇的後果,他知道要彌補全家人。




可是,覺悟來得太遲了。那時太太已決定離開他,搬出去的時候,她狠下心將一雙兒女留下,因為她知道,帶走一對子女,他們將從此失去父親;不帶走子女,那麼他們還偶然有機會見到父親。她寧願住得近一點,每天下午回來照顧兒女,給他們煮晚餐,然後帶著滿臉淚水開車離開。家是破碎了,大家仍拚命地維繫親情。




人之初性本善。覺悟了的歐爾先生決定走出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暗無天日的窄巷,尋找人生的光芒。他辭掉了工作,學習園藝和廚藝,煮飯給兒女吃,開始學習照顧家庭。兒子學業出了問題,他跟兒子一起到日本學習日文三個月。他說這段日子是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歐爾先生一直要做個完美的人。不過,他心目中的好僅是做個好上司、好同事。見到破車的當下他才明瞭,一切是從家庭的溫暖開始,只有在家人愛的烘焙下,才會對別人有憐憫之心,才會有愛。當不成妻子的好丈夫,又豈會在公司當個好同事?當不成兒女的好父親,又豈會是下屬的好上司?愛心是從家裡培養出來的。




歐爾先生後來返回工作。他還是像過去一樣的拚命,但心裡多了家庭和兒女,這種牽掛令他在百忙之中還跟兒女維持親密的關係。牽掛之情自然使他非擠出時間來關心兒女,分享兒女的快樂和痛苦。這點關心讓他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不少人把「工作之餘要負起社會責任」掛在嘴邊,卻沒有多少人會說在工作之餘,要關心、愛護妻子和兒女,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家庭尚未照顧好,便想慷慨、偉大無私到要拯救整個社會,這樣的人是不是太無情和虛偽了嗎?




家庭破碎,卻攬著事業成功的光環而自豪,這樣的成就不是太空虛了嗎?我們努力工作,為的不外乎生活快樂。沒有家庭溫暖、夫婦感情和兒女親情,這樣的人又會快樂嗎?真正成功的人,都能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取到一個美好的平衡點。




PS:收筆之際,我剛好五十九歲。Alleluia!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Thomas L. Friedman is now in Taiwan.


He has this article for NY Times.


He mentioned Taiwn in this article.


We should all proud of Taiwan.


 


Qutoe*************


 


 


What’s Our Sputnik?



Published: January 16, 2010


Taipei, Taiwan




Skip to next paragraph

Fred R. Conrad/The New York Times

Thomas L. Friedman




Dick Cheney says President Obama is “trying to pretend that we are not at war” with terrorists.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 have to say about that: I sure hope so.


Frankly, if I had my wish, we would be on our way out of Afghanistan not in, we would be letting Pakistan figure out which Taliban they want to conspire with and which ones they want to fight, we would be letting Israelis and Palestinians figure out on their own how to make peace, we would be taking $100 billion out of the Pentagon budget to make us independent of imported oil — nothing would make us more secure — and we would be reducing the reward for killing or capturing Osama bin Laden to exactly what he’s worth: 10 cents and an autographed picture of Dick Cheney.


Am I going isolationist? No, but visiting the greater China region always leaves me envious of the leaders of Hong Kong, Taiwan and China, who surely get to spend more of their time focusing on how to build their nations than my president, whose agenda can be derailed at any moment by a jihadist death cult using exploding underpants.


Could we just walk away? No, but we must change our emphasis. The “war on terrorists” has to begin by our challenging the people and leaders over there. If they’re not ready to take the lead, to speak out and fight the madness in their midst, for the future of their own societies, there is no way we can succeed. We’ll exhaust ourselves trying. We’d be better off just building a higher wall.


As the terrorism expert Bruce Hoffman noted in an essay in The Washington Post: “In the wake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l Qaeda has stepped up a strategy of economic warfare. ‘We will bury you,’ Soviet Premier Nikita Khrushchev promised Americans 50 years ago. Today, Al Qaeda threatens: ‘We will bankrupt you.’ ” And they will.


Our presence, our oil dependence, our endless foreign aid in the Middle East have become huge enablers of bad governance there and massive escapes from responsibility and accountability by people who want to blame all their troubles on us. Let’s get out of the way and let the moderate majorities there, if they really exist, face their own enemies on their own. It is the only way they will move. We can be the wind at their backs, but we can’t be their sails. There is some hope for Iraq and Iran today because their moderates are fighting for themselves.


Has anyone noticed the most important peace breakthrough on the planet in the last two years? It’s right here: the new calm in the Strait of Taiwan. For decades, this was considered 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 with Taiwan and China pointing missiles at each other on hair triggers. Well,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China and Taiwan have reached a quiet rapprochement — on their own. No special envoys or shuttling secretaries of state. Yes, our Navy was a critical stabilizer. But they worked it out. They realized their own interdependence. The result: a new web of economic ties, direct flights and student exchanges.


A key reason is that Taiwan has no oil, no natural resources. It’s a barren rock with 23 million people who, through hard work, have amassed the fourth-largest foreign currency reserves in the world. They got rich digging inside themselves, unlocking their entrepreneurs, not digging for oil. They took responsibility. They got rich by asking: “How do I improve myself?” Not by declaring: “It’s all somebody else’s fault. Give me a handout.”


When I look at America from here, I worry. China is now our main economic partner and competitor. Sure, China has big problems. Nevertheless, I hope Americans see China’s rise as the 21st-century equivalent of Russia launching the Sputnik satellite — a challenge to which we responded with a huge national effort that revived our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science and propelled us for 50 years. Unfortunately, the Cheneyites want to make fighting Al Qaeda our Sputnik. Others want us to worry about some loopy remark Senator Harry Reid made about the shade of Obama’s skin.


Well, what is our national project going to be? Racing China, chasing Al Qaeda or parsing Harry? Of course, to a degree, we need to both race China and confront Al Qaeda — but which will define us?


“Our response to Sputnik made us better educated, more productive, more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nd more ingenious,” said the Johns Hopkins foreign policy expert Michael Mandelbaum. “Our investments in science and education spread throughout American society, producing the Internet, more students studying math and people genuinely wanting to build the nation.”


And what does the war on terror give us? Better drones, body scanners and a lot of desultory T.S.A. security jobs at airports. “Sputnik spurred us to build a highway to the future,” added Mandelbaum. “The war on terror is prompting us to build bridges to nowhere.”


We just keep thinking we can do it all — be focused, frightened and frivolous. We can’t. We don’t have the money. We don’t have the time.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吳若權,用生命學會說「我愛你」


文.黃惠如  攝影.陳郁文


 


 

這一天吳若權的媽媽像往常一樣,拖著買菜車去菜市場買菜,她唸著端午節要到了,要選些漂亮的鴨蛋黃回家親手包粽子。

                 

和往常不一樣的是,她眼神惺忪,因為前一晚為了等吳若權回家,她撐著剛從美國探親回來疲憊的身子,卻因為吳若權飛機誤點,她窩在沙發上等到過了午夜。

                        

到了南北貨攤子,她彎下腰挑選放在地上的鴨蛋時,眼一黑、一跌,腦幹出血中風。

從此吳若權照顧中風的母親,至今12年。


 

                    

「我每次去陪復健,回來都狂哭,」吳若權回憶。媽媽中風後站不穩,常會後仰,吳若權用國中女生繫裙腰的帆布皮帶拉住母親一步步往前走。看母親奮力往前的背影,母親愈奮力,他愈心疼。


 

每次完成復健後,吳若權回家走過母親中風的那條巷子,景物依舊,陽光依舊,卻一個好端端的人,提著菜籃去買菜,再也不能走回家,「為什麼生命這麼脆弱?」他忍不住就決堤。

               

復健是條漫長路程,媽媽光是學習站、學拍皮球,就花了3個月。結束復健回家,是另一個階段開始。「生活太可怕,每天都在匆匆忙忙地趕路,我現在回想,都不知道怎麼熬過來的,」吳若權說。

       

那時,他才剛自立門戶創業,每天清晨5點先去公司寫稿,7點多游泳,8點帶母親去針灸,9點再進現場主持廣播節目, 中午張羅午餐,從中醫診所載母親回家,並陪兩老吃午餐。再回公司上班到晚上 10點多,回家再和兩老聊天後才就寢。


 

這樣的生活型態、忙碌程度和原本在外商公司時差不多,他還私下慶幸,至少時間自主,還能兼顧家庭。沒想到,對三十幾歲人覺得緊繃的生活,對老人家卻是超過負荷,所有事都來得突然,中風的母親罹患憂鬱症。

                

母親不僅慢慢消瘦,每次吳若權送父親去打牌,母親就會站在窗前等,然後哭泣,吳若權覺得奇怪,「妳老公只是去打牌而已」,後來才知道,母親得了憂鬱症。

                       

「其實有部份是我們的錯,」吳若權說。因為中風後,母親每日努力復健,更為了不成為子女負擔,常是加倍的份量,但三、五年過後,始終沒有好起來,母親開始懷疑藥沒有效、復健沒有效,所有事情都是沒有效。「後來我才知道不能對中風的病人說『你會好起來』,要說,『這樣做才會控制住』,或『才不會惡化太快』。」


 

母親憂鬱程度超乎想像,焦慮、不明所以地搬弄是非,讓吳若權要帶母親去看精神科,但母親堅決不去,吳若權只好請親戚從美國帶回百憂解,並請在美國的醫生親戚打電話回來騙媽媽是維他命。媽媽吃藥後,平靜了,卻開始嗜睡,「我好像是黑心幼稚園的老師,」吳若權自責。


 

爸爸的字條,我始終留著

接下來倒下的是父親,而且,4個月後就離開人世。

 父親一向硬朗,從不感冒,某晚他抱怨心臟有點不舒服,竟然嚴重到送急診,檢查出心臟瓣膜破損,住院後開始肺積水,住院期間只回家過一晚。

 那一晚,父親站在洗臉檯旁,突然像個小孩般放聲痛哭,哭得很傷心。吳若權趕緊去抱他,那是父子40年來,第一次擁抱。那一抱,他深深感受到父親對死亡的恐懼、對人生的遺憾……

 但只有這麼一次。再回醫院後,父親只幽幽地看著窗外陽光。有一天,重聽的父親拿出筆來,寫下:「我這一生想來,非常美好,沒有任何遺憾,妻賢子孝,」那張紙,吳若權始終留著。


 

父親走後,吳若權半年無法入睡。他坐在父親生前常坐的椅子,想到,以前是爸爸坐在這張椅子上。走在大街上,滿街都是人,在那千分之一秒突然思念父親,又哭了出來。吳若權得了憂鬱症,吃了半年的藥才痊癒。


 

痛過,不要再第二次。吳若權更加全力以赴照顧母親。


 

例如父親在世時,吳若權常開車載兩老出去玩,途中隨性走到哪、吃到哪,每當父親問起行程,吳若權就會叫他不用擔心,路途中,父親總是沒有好臉色。後來吳若權檢討,「敬」要在孝之前,父母要的是尊重,他們想知道出遊、用餐地點,做子女的不可自以為是的掌控全局。現在吳若權不僅前一天會問母親的意見,還會說「這一餐讓妳請哦!」

認真過每一天,直到萬一那一天

雖然吳若權一味想盡孝,卻還是會發生衝突。


 

吳若權每週都會安排一天親子日,安排媽媽的休閒活動。一個大雨週末,吳若權想先帶媽媽去百貨公司逛逛,再去姊姊家。母親聽到這樣的提議,「免啦,你去忙你的,不用那麼麻煩,」但吳若權看到她的眼神已經瞄向衣櫃,考慮要穿什麼衣服,於是,還是出發。傍晚,吳若權去接媽媽回家時,媽媽收起在姊姊家的笑容,開始抱怨,從第一站的百貨公司罵到去姊姊家的安排,全然不滿意。正在開車的吳若權幾乎抓狂:「剛才在電話裡,聽妳滿開心的,為什麼妳上車後,一直抱怨沒完沒了?」

 媽媽楞了半分鐘,才說:「因為我覺得你們每個人都有事情要忙,卻為了我這個中風的老人,犧牲自己的假期。」他才知道,母親的「盧」、抱怨、推讓裡,有深沈的自責與愧疚。他才講出在心中練習一百次的話:「妳養育我們辛苦大半輩子,值得我們回饋妳天大地大的報酬,更何況只是做那麼一點點事情而已,」他從後視鏡看到母親的表情放軟了。

 「母親是犧牲自己的肉身,教導我體驗生命的本質,」吳若權在《相依》裡寫道。


 

因為珍惜陪一天,就少一天,他學習就算有口角,甚至爭吵,要及早道歉,以及珍惜這段母子親緣。甚至,他也生澀的學會向母親說「愛」。


 

某晚,他送母親進房睡覺,隔著門,他鼓起勇氣說:「媽,我愛你。」門另一頭的媽媽停了很久,小小聲地說:「我也愛你。」

         

只是,生命仍是未知數。無論是誰、無論多愛,都要面對終點,「我有萬全的準備,」吳若權說。他說,他認真過每一天,沒有太大的遺憾與恐懼。至於沒完成的願望?「能做的事,當下去做,中、長期的事都是老天多給的」。

但是萬一,到了和母親分手的時刻,「我會非常、非常傷心,但會做更多公益吧,」吳若權這時的表情,令人不忍

多看。

                                       

採訪時間一到,吳若權趕著回家教新來的印傭做菜,「妳也許想問我,這樣不會很不方便嗎?但我要講,如果有一天沒有這些不方便,我人生不會更好,」吳若權頭也不回地趕回家。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Ang則說:「這部片讓我覺得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所有的婚姻都有缺陷,必須多點配合並一起想辦法讓此關係親密。
 
Teo則將此片詮釋為:「這部片看來是告訴我們,結婚後就要努力的在現有的環境下過生活,所謂的真正的愛情就是接受你伴侶的不完美。

這兩句話說的真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x9ocubowMs&feature=player_embedded


人一直在追求完美的一切, 可是完美卻是這世上最難追尋的, 只有接受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你就得到完美




> > 五月初,新加坡出了一則很特別的廣告,在電視上播出後,引起極大的爭議,各位可以點上面參考一下。這則廣告是由新加坡國家級的「社區發展部」所拍攝( 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它是一則 「支持婚姻」(  pro-marriage )的廣告。 原本這種事,就是你想結婚就結婚,你想不結婚就不要結婚,世上有 50%  說不想結婚的總會在! 某! 一個年紀的某一個日子的某一個早晨突然想「婚」了,也有 50% 認為自己想結婚的或許突然反悔認為還是獨自飛翔會快樂一點。而新加坡這則廣告會引起爭議,顯然是因為它對此題目的切入點,以及它拍攝的手法──




 首先,為何會有這樣的「鼓勵結婚」活動?據說兩年前新加坡曾有一場市調,顯示許多適婚的新加坡年輕人仍在待婚中,或許他們發現這些年輕人不婚是因為找不到完美對象,也或許只是邁入老年的嬰兒潮世代看到兒女明明已三十近四十卻遲遲不婚只能乾著急,所以,政府單位就啟動了這麼一場「促婚活動」。  酷吧!



這則「促婚影片」只有 3 分鐘又 2  秒,除了在電視上,也由新加坡的「國家家庭協會」暱稱為「 ThinkFamily 」的的帳號,上傳到他們在 YouTube 的專屬頻道,所以全球其實都看得到。如果你現?
 b有三分鐘的空檔時間,建議馬上在下面觀賞一次再繼續閱讀:



主角是一位 印度裔 太太,悼念著她剛死去的華裔老公。她的悼詞和大家預期不同,她竟然當著全體親友描述著她老公在床上如何的「打鼾」和「放屁」,還當場模仿這些聲音!如果老公還活著,應該會窘得想找一個洞鑽吧。



 這部影片的開始,司儀說:「李太太(即那位寡婦),妳應該有些話想說。」  這位太太上台了,全場靜默。
 「今天,我不是要來讚美的,我不會說他有多好,因為很多人都已經說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能讓大家比較不自在的事。」  她說,「我想先從他在床上的表現說起。」  台下觀眾眼神都是問號,看著她繼續說--
 「你們都有碰過,早上啟動汽車引擎啟不動的狀況嗎?」  當場她學了發動引擎的聲音,但聽起來根本就是打鼾聲。這位寡婦學得嘴巴都歪了一邊了,這樣鼾了兩趟,然後幽幽的說:「 well  ,大衛(她的老公? ^的打鼾,完全像是這樣。」  大家開始笑了,鏡頭轉到她的女兒,表情顯然有點怪,大概是不解為何媽媽要說這件事?有些老夫妻也一邊笑一邊微皺眉頭,這場合好像說這種事不太對吧?  「但,打鼾只是開始,」寡婦繼續說:「他,也會……放屁!」  ,好像好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呢。「有些晚上,他放屁放得太大聲,還會被自己驚醒!」  全場更是會意的笑了,她說,「大衛會驚慌的問,那……那是什麼聲音?」  「這時候我會說,親愛的,是隔壁的老狗在放屁啦,放心繼續睡吧!」鏡頭轉到好幾個太太笑得摀嘴,坐在旁邊的老公面露尷尬。



 台上的寡婦,此時語氣一轉。 你會覺得,這很好笑是嗎?」她緩緩的說,「不過,當大衛真的病得很重時,這些聲音至少讓我知道,我的大衛『仍然活著』。」
 她轉頭望向大衛的遺照,哽咽了:「現在……我終於再也無法在睡前聽到這些聲音……。」  全場有如冰凝。
 「到生命的最後,」鏡頭轉向這位寡婦孤單的身驅,看到她緩緩的說。 「 總是這些小小的事情,讓我們永遠記得。」( In the end, it's these small things that you remember.  )「是這些小小的不完美』,一起組成生命的『完美』。  It's  these little imperfections that make them  perfect for you. )  鏡頭轉向她的兒子和女兒,兒子大約高中年紀,女兒是初中年紀,他們看著台上的母親,專心聽著媽媽說話。 「所以我想告訴我的子女,有一天,你也能找到你們生命中的伴侶,他們會像你爸爸在我眼中一樣『不完美得很美』。」(So, to my  beautiful children: One day, you too find yourself life ! partners,
 who are as BEAUTIFULLY IMPERFECT as your father was to me. ?  講完後,彷彿如釋重負,回到一個仍要照顧小孩的媽媽,收起悲傷,堅強起來,擁抱她的小孩。觀禮的全都沒有痛哭失聲,竟都看著前方,那是一種吃驚,這些文字的重量竟然這麼重的飄在空中、壓在心裡。這三分鐘的片也旋及走到尾聲,最後,這則廣告的結束詞是──「Family」。
 中文版,則是一個──「家」字。

男性研究學者Eric
 Teo則將此片詮釋為:「這部片看來是告訴我們,結婚後就要努力的在現有的環境下過生活,所謂的真正的愛情就是接受你伴侶的不完美。 」



女性人資部總監Eileen
 Ang則說:「這部片讓我覺得世上沒有完美的事,所有的婚姻都有缺陷,必須多點配合並一起想辦法讓此關係親密 」
 我覺得有趣的是,現在我想問問,你會想把這則廣告,轉寄給其他人嗎?&nbs! p;!   



 會的……請舉手!
 重要的是,為什麼會想轉寄?  
 這就是這則廣告最巧妙之處。先不講它從哪裡抄來這段,這廣告是抄的還是原創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一則非常沒有在表達什麼事的廣告,取的場景(在喪禮上),女主角講了一段話,明明是講一則很平常的事,卻經過了音樂與台詞與鏡頭的鋪陳,導引出一連串看不見的「弦外之音」,最後雖然它只給一個字「Family」作結尾,但我們心裡面已經響起的「弦外之音」已經夠寫一篇1000  字的文章了。有趣的是,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則促進婚姻的廣告,都想寫這麼 1000
 字的文章,但,每個人寫的竟然都不一樣! 
 與其說它創造了「爭議」,不如說──它擴大了「差異」!



 


*************************************************************************************

                                                           本文由 Catherine 提供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 Jul 28 Tue 2009 23:36
  • 父子

 Father and son are sitting on a bench. Suddenly a sparrow lands across them ........


 





What is that? (Τι είναι αυτό;) 2007 from MovieTeller on Vimeo.



Directed by: Constantin Pilavios
Written by: Nikos & Constantin Pilavios
Director of photgraphy: Zoe Manta
Music by: Christos Triantafillou
Sound by: Teo Babouris
Mixed by: Kostas Varibobiotis
Produced by: MovieTeller films


 


老編 I'M 按: 雖是2007年就有的片子, 2009年也不落伍. 說得是同樣的事件, 講得是相同的道理.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Subject: 明天會更老--哈哈


  大家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人將老至 四大特徵


: 躺著不睡 坐著一直睡


: 欲哭無淚笑有淚


: 舊事不忘新事忘


: 該硬不硬嘴巴硬


朋友們請保重,有健康晚年才有好日子


 


明天會更老


 


主題是人到中年後的困境,


能開開自己年紀的玩笑,也算是一種成長後的開朗達。


有首歌唱的是明天會更好,為了是給人信心與鼓勵,


其實現實生活裡明天會不會更好不知道,但明天會更老是確定的。


歲月要走過,才知道它的凌厲,


到了某個年紀不得不承認地心引力的厲害,器官樣樣俱在,只是都下垂,


所謂的:「萬般皆下垂,唯有血壓高。」


有人因此特別忌諱說老,連「我先走一步」也不能說。


中年後的身體起了很大的變化,蘋果變成梨子型,


「坐著打瞌睡,躺著睡不著。想記的記不起來,想忘的忘不掉。」


更糟的是哭的時候沒眼淚,笑的時候一直擦淚。


頭上是「白髮拔不盡,春風吹又生」,


男士們的髮型也個個如小說家莫言所說的「地方支持中央」


皮膚不長 Pimple(粉刺)開始長 Wrinkle(皺紋),


酒窩變皺紋,皺紋變酒窩,


無意中發現本來以為額頭上的幾條紋路只是抬頭紋,現在卻是不抬頭也有,


好這個時候有老花眼白內障,也不怎麼看得清楚。


記憶力明顯衰退,


從一個房間走到另一個房間,就是想不起到這兒來要做什麼?


忘了剛剛說過的話,變得一再重複碎碎唸。


一位老先生甚至說他有一次竟然笑到一半忘記為何而笑。


聽力也不行了,


一位做了二十幾年百貨公司銷售員的女士,因為耳朵背,


被換到抱怨部門去,反正聽不到,隨您抱怨。


另一位女士說她坐公車,站在她前面的一個男孩一直跟她講話,


她因為聽不到就提醒對方不必講了,


那男孩竟 說他只是在嚼口香糖,沒有和她說話啊。


高科技不來電也是年歲漸長的特徵,


家裡一停電,所有的鐘都閃在十二點;


有一位朋友要去歐洲玩,女兒說:


「媽,現在沒有人用傳統相機,這個數位相機您帶著,


只要按一按就可以了。」


媽媽沿途拍了五百張,回來往電腦裡一放,怎麼五百張都是鼻子?


原來媽媽把相機拿反了。


少年夫妻老來伴,中年夫妻怎麼辦?


有人形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彼此的壞習慣改不了,有的夫妻是什麼項目都可以吵,從來沒有妥協過,


想想婚前是好有話說,婚後變成有話好說。


每個來到世間的生命,像整存零付一樣,一點一滴地離去,


剛剛才是意氣風發的少年,一轉眼變成哀樂中年,


還有人要譏笑說這些人是:


「知識退化,器官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


所以心裡建設靠自己,要人老心不老,皺紋長在臉上,不長在心上。


再想想許多人沒有老的權利,年紀輕輕的就歸道山,


生活態度也要調整,以前用健康換金錢,現在要用金錢換健康,


有所謂的人生三歷:


少年爭取的是好學歷,中年成功與否看經歷,年紀越來越大就要看病歷。


有好的健康才能說人生如倒吃甘蔗,好日子還在後頭。


人生七( ) : 


二十看智力 


三十看學歷 


四十看經歷 


五十看體力 


六十看財力 


七十看病歷 


八十看黃曆 


這就是人生~~~~~



 
再忙也要電傳一些益智圖文給我的好友分享


--- 本郵件來自HiNet WebMail ---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對待成年孩子, 切記養老三要件老本, 老伴, 老友.  但無兒或孫. 對無子女者而言, 並不缺失什麼中國傳統的養兒防老, 含飴弄孫...恐怕不合時代潮流囉!


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好奇心,不要太熱心, 頭好痛,躺在床上,久久無法入睡。 現在是中午十二點半,還沒吃飯,肚子好餓,我在等老二起床一塊吃。妻子說他們凌晨三點多看完DVD才睡,餓了就先吃吧。但我還是想等。 老二在台北讀書難得回來,更難得一塊吃頓飯,何況今天帶女朋友和同學一塊回來。 迷迷糊糊躺了一會,起來已經下午兩點了。在臥房顛倒個半天不知道穿什麼好?是休閒一點還是家居一點? 好不容易穿好下樓,看到妻子已經在廚房忙著,我過去問她:「我這樣穿好看嗎?」 她頭也沒抬回我:「在家怎麼穿也行。」我回到客廳漫不經心地看著電視。我還在等,等著他們起床。忽然聽到樓上衝馬桶的聲音,起來了。我衝到廚房告訴妻子:「起來了。」 妻子回我:「正好,再炒兩個菜就好了,你準備桌子吧!」我忙不迭動起來。。。。不一會,幾個人下樓來了。孩子們很客氣地跟我們打招呼,妻子解開圍裙走出來, 笑著招呼:「吃飯吧!」氣氛凝住了幾秒鐘。這時,老二回答:「我們不吃了, 今天同學聚會,我們要趕快走,快遲到了。」 妻子仍然想留住他們:「我早上才去市場買的菜,還現殺了一條魚,做你最愛吃的豆瓣魚, 吃了再走吧!」似乎仍然留不住他們,老二回說:「你們吃吧。」  趁著同學們穿鞋子的空檔,妻子小聲告訴老二:「我和老爸一直在等你起床一塊吃飯,我們都還沒吃呢!」 老二皺個眉頭,回過臉告訴妻子:「你們幹嘛等呢?餓了就先吃嘛!你們這樣等我,我會有壓力啊!」說著就在同學一片謝謝與再見聲中出門了。留下我和妻子站在門口。 我碰到妻子的手……涼涼的。

 
我知道,我可以很嚴肅地告知孩子,這是不懂事,甚至更誇大這是不孝順,然後再給他一些教誨, 告訴他以後如何安排時間,計畫順序,生活規律……,把一些教條的東西塞給他。我相信他會接受但我相信他以後會減少回家的時間。就算回來,他也會告知朋友們:「在我爸媽面前一定要如何如何……否則會如何如何……。」那時候,我再也等不到我的孩子了,等到的只是一個虛偽的人。 我也知道,這不是一個現象,其實,這是一個「過程」,孩子和父母都在學習的一個過程。孩子學習如何過他自己的生活,父母學習如何接受孩子已經長大了的事實。這過程有點苦,但每個人都會經過想起一句老前輩的話:「當孩子大時,父母要學會三個心──不要太關心,不要好奇心,不要太熱心。」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空間,父母太侵入,孩子就會逃避。 我回頭告訴妻子:「我們自己吃吧!」
到了餐桌前,我茫茫然停下來問妻子:「我這樣穿好看嗎?」 給聰明年長者幸福十誡  


 "Ten taboos to happiness" for the intelligent aged persons

>
一、不要再替成年子女操心,才不會碎碎唸。
   
> Don't be concerned about adult children any more, otherwise, cannot stop the annoying chatters.
>
>
二、不要再將成年子女當成未成年來「監護」,以免顧人怨。


 Don't regard the adult children as of underage and serve as a guardian for them so to a void incurring complaints.
>
>
三、不必事事都「非知道不可」,尊重已成年子女的隱私權、自主權。


No necessary to know everything, pay respect to the privacy and the right of decision-making of adult children.
>
>
四、不要再以兒、孫為生活重心,尋找自己的園地,才不致天天望穿秋水。
Don't regard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s a center of life, look
> for personal social circles, so to a void trapping yourself
> in the dilemma of anxious expectation and disappointment daily.
>
>
五、不要逢人就訴苦,寧可寫作、畫畫、練功、唱歌,以藝術、創作昇華情緒。

Raise a habit of writing, painting, exercising, singing to subli me your mood by arts and creation rather than complain to people coming across.
>
>
六、不要凡事抱怨,多欣賞、感謝別人為取悅你所做的努力。
More admiration, less complaints and appreciate what other people have done for pleasing you.
>
>
七、不要因孫輩和子女媳婿爭執衝突,這樣只會惡性循環,害了你的孫輩。 


Don't involve in the dispute between grandchildren and  adult children, this act just causes adverse effects in a bad circle and hurt your grandchildren.
>
>
八、不要因病痛而唉唉叫,有病要治病,領了藥要服藥,治不好的要忍耐。

Don't cry over sickness, just go to see a doctor and take the necessary medical pills as prescribed, and be patient if failed to cure.
>
>
九、不要疑心病太重,要感激還願意留在你身邊的人,免得最後連他也走了!
Don't be skeptic all to others too much, be grateful to the person who left around you, otherwise, he will go a way from you too eventually.
>
 
十、要多多培養宗教情操,有堅定的信仰,對未來抱著開心、樂觀的態度。 Participate in religious activities often, be stick to belief and  take pleasant, optimistic attitudes toward the future.   
>
>
如果以上十點,每一點是十分,祝福各位聰明的老人,都能幸福一百分。


 


摘自網路文章,  Marie, Isa 推薦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五月就在溫馨的母親節和熱鬧的龍舟競渡中不知不覺渡過,


瑪莉的代班也暫告一段落。


 


五月的人流明顯減少,


倘若哪一天都沒人上網觀看了,


或許也是French78該落幕的時候。


如果那天真的來臨,


這表示French78階段性任務已經達成。


友誼延續方式有很多種,


French78只是我們發現的好玩方式之一,不是?!


開心過,也玩過,留下美好的記憶也足夠了!!


 


新舊輪班編輯交接之際,


謹以此十句話與眾好友分享,


希望大家過得更健康,更快樂!!!


 


****   ****    ****


第一句


如果我們之間有1000步的距離


你只要跨出第1


我就會朝你的方向走其餘的999


 


第二句


通常願意留下來跟你爭吵的人


才是真正愛你的人


 


第三句


付出真心 才會得到真心


卻也可能傷得徹底


保持距離 就能保護自己


卻也註定永遠寂寞


 


第四句


有時候 不是對方不在乎你


而是你把對方看得太重


 


第五句


朋友就是把你看透了 還能喜歡你的人


 


第六句


就算是believe 中間也藏了一個lie


 


第七句


真正的好朋友


並不是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話題


而是在一起 就算不說話


也不會感到尷尬


 


第八句


沒有一百分的另一半


只有五十分的兩個人


 


第九句


為你的難過而快樂的 是敵人


為你的快樂而快樂的 是朋友


為你的難過而難過的


就是那些 該放進心裏的人


 


第十句


冷漠 有時候並不是無情


只是一種避免被傷害的工具


 


****    **** ****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三月底在比利時安特衛普中央車站,路人大跳《真善美》主題曲「Do Re Mi」。這也是當地的一個節目,為了尋找重拍新版「真善美」的女主角,而想出來的噱頭。


 


上午八點人來嚷往的安特衛普中央車站,每個人不是趕著上班就是上學,但空中卻飄來茱莉安德魯絲演唱「Do Re Mi」的嘹喨歌聲,接著便看到一對父女,開始跳起電影裡的「Do Re Mi」舞蹈,其後一個接一個的路人也紛紛加入,最後成了集合200個人的龐大陣容,在中央車站大跳「Do Re Mi」。


 


令人感動的是,由於這首歌老少咸宜,當時趕上班趕上學的民眾,幾乎全都停下來,開心地跟著唱唱跳跳,難能可貴的是,這群「職業路人」在! ! 演之前,竟Total只練習過二次,還能如此精準表演出電影裡的片段,難怪演出之後可以博得滿堂彩,並在YouTube吸引了上百萬點閱人次哦,由於實在太精采。


 


 



 


轉載自網路分享文章 Shared by Isabell

french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2 3